第10版:军工世界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金牌的分量

——从多家空军大修厂“金牌蓝天工匠”的成长故事品味他们的精神内涵


■邢 哲 罗 娟

导读:“五一”劳动节前夕,在空军某大修厂,一场系统内“云直播”工匠宣讲活动火热展开。此次宣讲活动的两位主角是“金牌蓝天工匠”的获得者——黄强和骆正军。

站在宣讲台上,黄强说,“绝活”只是工匠安身立命的根本,工匠还要有一颗摒弃浮躁、脚踏实地干事业的匠心。骆正军则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讲述了他如何从一名普通工匠“逆袭”为“金牌蓝天工匠”的故事。

其实,在祖国的大江南北、四面八方,有多家空军大修厂正在同步进行“云直播”工匠宣讲活动。自去年12月第二届“金牌蓝天工匠”评选活动结束以来,两届评选活动共有16名“金牌蓝天工匠”被大家熟知。

近期,随着我国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各家大修厂加紧复工复产,并通过开展工匠宣讲活动,让军工人鼓足干劲、重拾信心,为完成年度生产任务凝神聚气。

电视屏幕前,不少青年工匠将“金牌蓝天工匠”的获奖感悟记在本子上,这些感悟是他们成长路上的宝贵财富。他们当中的一位青年工匠说:“我们与‘金牌蓝天工匠’之间,差的不仅仅是一块金牌。”

金牌是一杆秤,称出了汗水的重量

那块熠熠生辉的金牌凝聚着他经年累月付出的努力与汗水。“金牌蓝天工匠”瞿德锋说,他的金牌是汗水浇铸出来的,也是“一克克攒出来的”。

在空军装备修理领域,冷作钣金工是一个“不受欢迎”的工种,满身油污、吃苦受累是冷作钣金工人的日常写照。不少青年工匠吃不了这种苦,选择了转岗,瞿德锋却在这个岗位坚守了20多年,深深地扎下了“根”。

起初练习时,瞿德锋的左手指常常被锤子砸肿。“现在熟练了,闭上眼我也能稳稳地敲中最佳位置。”话虽说得轻松,但冷暖自知,为了练就战场抢修的绝活,他付出了太多艰辛。

他的双手足以证明一切。由于常年与锤子、榔头等工具打交道,掌心被磨出了厚厚的老茧,从指尖到虎口,手掌的每一寸肌肤,摸上去有着硬塑料般的触感。

瞿德锋可以举起几斤重的锤子,数个小时重复同一个敲打动作。但走上领奖台、拿起金牌的一刹那,他稳健的双手微微有些颤抖,“金牌的分量太重,拿起它需要用上毕生之力”。他内心深知,金牌的背后是责任,军工人的责任重于泰山。

20多年来成千上万次地敲打,让他对不同材料的触感形成了肌肉记忆。瞿德锋对每一件产品的修复,都有着近乎完美的追求。在他看来,军工人守护的是“战鹰”的生命安全,让受伤的“战鹰”早一点伤愈归队,战场打赢就多一分胜算。

瞿德锋依然记得5年前那次特殊的保障经历——

空军某部一架飞机在高原进行演训时,起落架突发故障,瞿德锋带领工人们紧急前出抢修。在海拔4000多米的高原上,瞿德锋高原反应强烈,豆大的汗珠从他的额头上不停地滴落,他边工作边吸氧,经过10多个小时的抢修,“战鹰”重返蓝天。那一刻,瞿德锋感到付出的所有苦与累都是值得的。

如果说艰苦的外场保障工作让人大汗淋漓,那么在方寸之间的操作台前,把毫厘精度做到极致,同样考验人的毅力。在这块不足5平方米的操作台前,“金牌蓝天工匠”叶牛牛一站就是七八个小时,长时间的弯腰工作,让他的背看起来有些驼。

“不仅钳工、焊工对体力要求高,车工同样也是如此。我们要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身体基本不能动。”叶牛牛说,就像军人站军姿,虽然身体基本不动,但每一处肌肉都得用上劲。

“他愿意吃苦,愿意付出更多,让自己成为行业的佼佼者。”师傅谭辉文对徒弟叶牛牛很了解,他知道这个年轻人身上有股韧劲,只要他认准的事,就会全力以赴。

生活中的叶牛牛,是一个比较“无趣”的人,几乎没有什么爱好。相比旅游、聚餐这些休闲活动,他更乐于让自己处于“战斗状态”。操作台是他待的时间最多的地方,一遍遍打磨刀具是他每天必干的事情。

一次,叶牛牛接到一项战机核心部件的紧急加工任务,该部件加工精度要求非常高,现有的数控设备根本加工不了,叶牛牛决定手工操作。毫厘之间,叶牛牛演绎了“刀尖上跳舞”的绝活,游刃有余地完成了加工。

工匠流了多少汗水,金牌就有多少分量。无论是条件艰苦的外场,还是方寸之间的操作台,在“金牌蓝天工匠”的心中,越是艰苦的环境,越能锤炼意志、历练本领。在全身心投入的过程中,他们收获了人生的特殊乐趣。

能够将航空发动机中结构最复杂的涡轮组件,如庖丁解牛般熟记于心,靠的是什么?骆正军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只有让脑子‘疯狂’转起来,才能实现从了解到精通的跨越。”

在执行抢修任务时,骆正军常常会遇到一些冷门技术问题,需要查阅相关零部件的示意图,翻阅材料不仅耗时费力,还影响装备的修理效率。

“不如把这些零部件示意图熟记下来,方便随时调用。”骆正军萌生出这样的想法。从那以后,骆正军在办公室里悬挂了几幅标有480个零部件的示意图,一有时间就盯着看,边看边背。

为了锻炼自己的记忆力,他先从简短的零件编号开始练习。后来,他开始背记零件数据。他给自己制定了一个小目标,每天必须熟记10个零件数据,争取2个月内达成最终目标。很多时候,刚刚背下来的零件数据,没过几天就忘了,骆正军急得满头大汗,在地上直跺脚。

苦心播种的人终会收获硕果。经过数月如一日的艰苦磨练,骆正军成功背下了480个零部件的编号、数据和装配位置。他也因此被工友们赠送了一个绰号——“行走的大修指南”。

一路奔跑,终见曙光。站在“金牌蓝天工匠”的领奖台上,骆正军面对这块来之不易的金牌咀嚼出更深的含义:“荣誉无价,却总在时间的天平上称出汗水的重量。”

金牌是一面镜子,照出了实力的厚度

“金牌蓝天工匠”孙红梅已经忘了这是第几次登上工厂的宣讲台,但每次宣讲前,她都会做足功课。临上台前,站在镜子前的她仔细整理工装、扣好奖章。

也只有在这种特殊场合,一向低调的孙红梅才会穿得这么正式。镜子前,一排排金灿灿的奖章是对孙红梅实力的肯定。

孙红梅天生要强。刚入行时,有着高学历的她选择成为一名普通的焊工,操作时总会把手烫伤。同事们好言相劝:焊工专业不适合女性,希望她“干点别的”。

面对工友的善意劝解,孙红梅曾迷茫过,甚至想过放弃。幸好,在最艰难的时候,老师傅给予了她前进的动力,鼓励着她继续从事焊工这个专业。或许没人能想到,这个并不被看好的女焊工,通过自己的努力会成为空军航空修理系统焊接专业首席专家,并走上“金牌蓝天工匠”的领奖台。

一切早有伏笔。航空产品精度要求高,不允许存在任何缝隙。要想精准焊接零件上的每一道裂缝,没有一手绝活是不可能完成的。

为了练就这手绝活,孙红梅可没少下功夫。工作中,她从不因为自己女性的身份而选择逃避。相反,她每天同男工匠一起干活,手上常常被烫出水泡,握焊枪的手臂也是酸痛难忍,甚至吃饭时连筷子都拿不稳……凭着一股狠劲,她在男性主导的焊工圈“杀”出重围。

如今,孙红梅已成为空军装备修理系统的“明星”,以她名字命名的“红梅工作室”内,多名成员已经成长为工厂技术专家。有人说,孙红梅就像厂里道路两侧的柳树,渐渐有了发达的根系和茁壮的枝干。

有人说:“获得‘金牌蓝天工匠’,靠的不是资历而是实力。”孙红梅便是如此。她凭借日拱一卒、功不唐捐的精神,成功抵达荣誉的峰顶。

如果说孙红梅的经历折射的是大多数“金牌蓝天工匠”的成才样本,那么“金牌蓝天工匠”赵燕的经历却稍有不同,她开玩笑地说:“有些运气成分。”

但事实上,她们的成功,归根结底都是实力的体现。参加“金牌蓝天工匠”活动评选前,赵燕没想过拿到什么成绩,她只想有一个证明自己实力的机会,看看自己到底“有几斤几两”。

“我能行吗?”赵燕发出了这样的疑问。在她的心里,“金牌蓝天工匠”就像金字塔的塔尖难以企及。一段时间,她内心纠结、彷徨。既怀疑自己的实力能否达到“金牌蓝天工匠”的高度,又对那份荣誉充满期待。“这种战斗的氛围如同一个磁场,吸引着我必须有所作为。”赵燕这样形容自己当时的心情。

事实上,她是有实力的。大学期间,赵燕是同批同学中在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的“第一人”。

参加工作后,这份实力更是得到了工友们的认可。她不仅搞科研在行,而且手上功夫也是一流,焊接、压接、布线都是她的“拿手戏”。在参加一次系统内竞赛时,她凭借娴熟的技能,从数十名精英选手中脱颖而出,夺得电器标准施工项目第一名。

她犹豫了很久,最终决定试一试。“成功对我而言,一定是那种打动我、又需要我跳起来能够得到的东西,让我更有前进的动力。”赵燕不去想自己能走多远,她觉得每进一步都是一种人生体验。

令赵燕意想不到的是,她一路“过关斩将”,成功当选“金牌蓝天工匠”,并创下了一项新纪录——唯一的“80后”女性获奖者。

金牌是一把标尺,量出了荣誉的高度

在空军装备修理领域,61岁的黄强是一个标杆,拥有一身绝活,同样有着至高无上的“江湖地位”,他是许多青年工匠仰视的高峰。

刚入厂时,徒弟易海荣就听过不少关于老师傅黄强的传奇故事。20世纪90年代,空军引进某型航空发动机,黄强成为第一批出国学习主燃油泵调节器装配技术的工匠。通常情况下,这款产品需要3名工人配合完成,光学习就要2年时间。而黄强必须在2个月内学会全套产品独立装配技术,这对他来说是一次无形的“冒险”。

“身为一名中国航修人,不管遇到多大困难,都要坚决完成任务!”黄强暗下决心,要为国争口气。

为了将所有步骤熟稔于心,黄强对照《大修指南》,一遍遍地在报废产品上练习手感。经过2个月的艰苦磨练,黄强凭着高超的记忆力,成功将3000多个零件组合成一个整体,并做到毫厘不差。

黄强的“冒险”,有了一个完美的结局——他成为国内第一个能够独立完成该型主燃油泵调节器全套装配技术的人。黄强一战成名,并奠定了在空军装备修理领域的“江湖地位”。

在徒弟张彪心中,黄强是一座山,是在任何急难险重任务前,可以靠得住的大山。有一次,工厂临时接到某型战机关键部件的维修任务,张彪自告奋勇冲在前面,但他尝试了各种方法也未能解决故障问题。无奈之下,他向老师傅黄强请教,只见黄强将各个零件依次拆开,仔细研究零件之间的配属关系后,没过一会儿就成功排除故障,站在一旁的张彪看得目瞪口呆。

都说“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可黄强总想让徒弟们超越自己,帮助他们越过自己这座山,向着更高的山峰发起冲锋。

去年6月,黄强到了退休的年龄。但时间捂不住像黄强这样“有光的人”。在工厂领导的多次邀请下,黄强被返聘回厂,将多年的工作经验传承下去。

虽然退居二线,黄强却并未远离“战场”。他每天坚持边工作边学习,看到好的文章会推荐给徒弟们,“希望给年轻人多一些帮助”。

这不仅是技能上的薪火相传,更是精神上的血脉赓续。对此,36岁的“金牌蓝天工匠”李林感同身受,他在宣讲台上分享了两段对他个人而言非常重要的人生经历:一个是遇见航修工作,另一个是遇见黄强。

在2018年“金牌蓝天工匠”宣讲会上,黄强来到李林所在的工厂为青年工匠讲述成功的经验。当时,34岁的李林就坐在台下,他认真聆听黄强的肺腑之言。“身为匠人,绝活、匠心缺一不可,这两种特质在黄师傅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李林坦言,听了黄强的宣讲让自己的人生轨迹发生了改变。

如果说李林是一块璞玉,黄强就是打磨者。“‘航修报国’不是一句空话。青年工匠不仅要有过硬的技术,还要有一颗摒弃浮躁、脚踏实地干事业的匠心。”黄强的这番话李林铭记在心,他立志也要成为像黄强那样“内心有光”的人。

上图:部分“金牌蓝天工匠”合影。

版式设计:苏 鹏、石 峰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