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中旬,夜黑如墨,渤海湾畔某机场战机轰鸣。随着最后一架战机安全着陆,北部战区海军航空兵某场站连续两天的跨昼夜飞行训练保障进入尾声。
像往常一样,两发红色信号弹升空,该场站官兵陆续退场。
“各单位注意!一架战机在降落过程中发生故障,请迅速前出救援!”对讲机中,突然传来特情指令。随即,特情警报拉响。
场务连上士郑相顺马上驾驶消防车掉头赶往“事故现场”,其他消防队员也赶紧穿戴好消防装具。
特情拉动演练在跨昼夜飞行训练保障结束后展开,郑相顺还是第一次遇到。
“战争没有预先号令。”该场站站长张明飞告诉记者,在夜间保障结束后开展特情拉动演练,就是要锤炼官兵应急处置和快速反应能力。
“飞机右轮胎着火!”听到指令后,郑相顺和战友一起接上水龙带,操作水压调节系统开始灭火。与此同时,医师张杰和其他救护人员开始对“受伤飞行员”实施急救……
虽然完成演练,但官兵最终成绩还是被判“不合格”:由于暗夜视线差,官兵行动迟缓,比规定时间晚到30秒,消防组扑灭“明火”后对飞机降温时间不够……
“战场上,晚到1秒钟都可能导致意想不到的后果。”复盘会上,导演组成员的话让官兵深刻反思。
短 评
训练中多一些“突然性”
■张 新
克劳塞维茨指出:“突然性是一切战略战术的精髓。”战争不会因为你还没有准备而等待,打仗也不会按照你惯用的套路出牌。当前,有的部队在日常训练中,依然跳不出惯性思维的“怪圈”,每次演练都是相似的特情,每次对抗都是类似的对手。
惟事事,乃其有备,有备无患。我们应该用打仗思维对待每次实兵演练,想想特情之外的特情,练练方案之外的方案。只有把问题解决在战前,才能在战时增加胜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