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7个人,带着1把小提琴、1支口琴、5支枪、5颗手榴弹,行走在西北大地的一条土路上,风尘仆仆。
这是1946年秋天。八路军晋绥军区战斗剧社在流动性极大的战斗环境中,产生了一种演出形式:把剧社成员分成若干小组,配备音乐、创作、演员等各方面人员,编成小分队,分到各部队去进行小型演出。至于所谓“七人剧团”“六人剧团”这一类名称,是战士们赠送给我们的光荣称号。
我们这一队被分配到三五八旅演出。这时部队正在距大同一百多里的聚乐堡,配合兄弟部队围歼从大同出援的两个敌军师。
我们到达旅部是上午11点半。一打听,八团作战了一夜,现正休息;五团是预备队;现在在前边打着的是六团的勇士们。
“怎么搞呢?”“先到哪去?”“这环境允许演出么?”
大家最后确定,不管怎样,我们抓紧这个好机会,先参加六团的战斗,看指战员们要我们做什么,我们就做什么。
我们7个人分头到各营,到俘虏的国民党官兵集中地去,一面帮助工作,一面搜集材料,约定下午3点钟在团指挥部集合。
敌人在飞机配合下反扑了几次,企图突围,但都被我们击退了。在工事内,我们看到指战员们在沉着地应战。他们不笑也不说,只是盯着阵地前方。除此,我们就再也发现不了什么别的。
下午3点钟,我们集合后,讨论创演哪些节目。刘王同志用《骑白马》调编了一段唱词。内容是,蒋介石破坏和平、疯狂进攻解放区;我们是爱好和平的,但是要得和平,只有予反动者以打击;我们要团结一致,消灭敌人,争取永久的和平早日到来。后半部分又根据陕北广播电台广播的资料,唱出了我军的胜利消息以鼓舞士气。
孟贵彬和席良把一营、二营在战斗两天来涌现出的战斗模范编成小演唱。我则准备写一个小秧歌剧《张三娃捉俘虏》。
张三娃是三营九连的新战士,参军不久。昨晚占领阵地时,他一个人俘虏3个敌人,缴获两支步枪、1挺机枪。当时,新战士成分较多的三营广为传播着张三娃的故事,人人都说张三娃是新战士中的英雄。
我和张三娃谈完话已经下午3点半了,但5点钟就要利用他们休息时间演出,时间很紧张,所以我在脑子里草草打了个腹稿,就在一间破窑洞的炕头上写了起来。其实说是剧本,还不如说是一个提纲,仅仅唱词是写好了的。之后,我们在小树林里简单地走了3遍位,就开始演出了。
因为是在阵地上,观众太多容易暴露目标,而且敌人的飞机在不断地轰炸扫射,所以只能采取小型演出。首先看戏的是九连,观众里就有张三娃本人在座。那3个俘虏兵现在也已补充在班里,成了“解放战士”。他们找好了地形围成一圈,咧着大嘴看我们7个人演出。我们先唱了刘王编的那个讲战争意义的“小唱”,又唱了一营二营的战斗模范。最后,就是那个压台戏《张三娃捉俘虏》。
演员席良长得有一点像张三娃,我替他用我们仅有的一点化装用品——一支眉笔,涂了涂眉毛和皱纹(因为没有镜子,不能自己化装)。饰演敌军的高宝成,脱下自己军装和“解放战士”换过来穿上,戏就开始演了起来。
席良全副武装(这都是张三娃的),踩着矫健的秧歌舞步,数快板:“我的名字叫张三娃,山东左云是老家,参军不到半个月,革命道理我解下(‘解下’是土语,即懂得之意)……”
坐在三娃两侧的战士,用热情钦 慕的眼光射到三娃脸上,把这位光荣的新战士模范,看得有些局促不安起来。等演到张三娃拿枪紧逼敌军,大吼“缴枪不杀”时,四周响起了一片口号声:
“向张三娃学习!”“张三娃是好样儿的!”
戏演完了,战士们围着我们不让走。因为我们还要到别的连演出,只能再演奏了一段小曲,就离开了九连。
晚间,部队转移出发了,准备今夜总攻,消灭敌人。我们在朦胧的月光底下走着,战士们小声小语地喊我们:“剧团同志,打完仗先到咱们连去。”“喂!老董,老刘,把咱连上的英雄也给咱编上个戏本吧!”
一夜的激战过去了,我们发现战斗中有些战士违反群众纪律,乱烧柴火、买老乡东西吃(战士已几天没吃饱饭了)。我和创作员刘伍商量了一下,根据六连一个材料,马上又编了一个秧歌剧:只有两个人,一个八路军,一个老乡。八路军要买老乡鸡蛋时,态度不好。后来打仗时腿上挂了花,又碰上那个老乡。老乡把他从火线上背下来,拿鸡蛋给他吃,感动得战士哭着反省了自己的过错。
我们在机炮连演这个节目时,战士们连连指着几个平时爱犯群众纪律的战士笑,羞得那几个战士连头也抬不起来。
我们就这样不断地把身边发生的事情,边写、边唱、边演,共计3天半时间,除了行军作战占去了一半时间外,一共演出了大小6场,观众约莫800余人次。
演出后,许多干部亲切地对我们说:“你们演一次,可比咱们做半天动员工作还强!”好多单位要求我们去住两天,甚至两个团抢着要我们去演出。
这次在火线中摸索出的经验告诉我们,战士们在战斗空隙特别需要文化的调剂。我们演的唱的节目有些粗糙、简陋,但由于演唱的是他们所关心的、熟悉的生活,所以赢得了他们的赞赏。
本文根据严寄洲回忆文章整理,原文刊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史料选编(解放战争时期·上册)》
作者简介:严寄洲,著名导演,江苏常熟人,1917年出生,1938年赴延安抗大学习。曾任战斗剧社戏剧股股长、战斗文工团创作室主任、八一电影制片厂导演等。代表作品有电影《战斗里成长》《英雄虎胆》《哥俩好》《野火春风斗古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