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文职方阵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莫嫌天涯远 摇鞭有到时

——军事科学院军队政治工作研究院首批文职人员董俊林速写


■本报特约记者  史熠南  刘明峥

2020年初,香山脚下,军事科学院学术报告厅内掌声阵阵。这里正在举行军队政治工作研究院2019年度总结表彰大会,人群中一位身着“孔雀蓝”的文职人员格外引人注目。他是军事科学院首批社招文职研究员董俊林,从事军事科研工作刚满1年。

董俊林是中国科学院哲学博士,在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作近3年,参与国家社科重大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20余项,小有成就。36岁的他为何要离开熟悉的岗位携笔从戎呢?

董俊林是军事科技爱好者,喜欢阅读国防军事方面的书籍。2015年,他参加了国际军事历史委员会和军事科学院联合主办的国际军事历史委员会第41届年会,近距离聆听了国内外军事专家的报告。那时起,董俊林便萌生了到军事科学院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作的想法,但因种种原因未能如愿。

2018年军队面向社会公开招考文职人员的消息传来,董俊林喜出望外,他心中的岗位是该院军队政治工作研究院党的创新理论研究中心科研岗位。在清华大学工作期间,他就潜心研究党的创新理论,先后记下近20万字学习笔记。报名后,董俊林日夜啃读考试用书,整理了几百页复习资料,最终在考试中脱颖而出。

2019年3月,董俊林来到国防科技大学参加全军首批文职人员岗前集训,开始完成从“军事迷”到合格军队文职人员的蜕变。

在这里,董俊林经历了诸多人生第一次:第一次打背包、第一次匍匐前进、第一次野外拉练……他从没喊过累叫过苦。集训期间,他主动请缨登上“学员讲坛”,为200余名学员作了题为《试论科技与人文构筑新时代强军》的报告,受到学员好评。

40多天的集训生活,不仅要学习军事法规制度、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熟悉军事科研管理政策等,还要完成军事训练任务,时间安排很紧。为了能在今后的科研岗位上快速融入、站稳脚跟,董俊林下决心与时间赛跑,每逢休息日,图书馆总少不了他的身影,他还主动到国防科大“第二课堂”的军事前沿科技听讲座。

集训结束,返回研究院的董俊林被定岗到党的创新理论研究中心,这正是他心仪已久的岗位。在参与研究中心的2个重要课题时,董俊林发现自己虽然对理论体系有所掌握,但对军队领导体制、部队力量编配、基层建设现实问题等了解不深,研究起来没有底数。

为解决问题,董俊林开始虚心向研究中心姜铁军、熊杏林、张树德等专家求助,把不懂的问题整理备份,每日挑灯夜读专家推荐的军事理论书籍。课题研究中,他主动要求跟随课题组下部队调研,感受新时代军队的创新变化,与基层官兵交谈,了解官兵现实思想问题。

“莫嫌天涯海角远,但肯摇鞭有到时。”理论的积淀、刻苦的努力、科研的深入,加上研究中心领导和课题团队的指导帮带,终于让董俊林的科研走上快车道。如今,董俊林已参与10余项研究项目,还作为优秀文职人员代表,被军事科学院选为2020年度文职人员招聘宣讲团成员,赴全国7所“双一流”大学分享入职经验和科研体会,感召优秀大学生积极加入军队文职方阵。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