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曾说,“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只要社会还没有围绕着劳动这个太阳旋转,它就绝不可能达到均衡”。
劳动和奋斗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人民群众的劳动和奋斗不仅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也推动着社会不断变革和创新。
我们常说:“劳动最光荣。”人生的意义在劳动中,人生的幸福在奋斗中。劳动是人的本质性要求,奋斗是人的天然性使命。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在劳动和奋斗中,既改造自然,也改造自身;人也正是在劳动和奋斗中,才第一次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劳动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就是生活的第一需要。
梦想不会自动成真,天上不会掉馅饼,好日子是靠劳动和奋斗出来的。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终究要靠贫困群众自己的双手来实现。如果自身不努力、不作为,没有内生动力,即使外力帮扶再大,也难以持久有效发挥作用。为此,扶贫重在激发内生动力,让贫困地区群众最终具有自我劳动和奋斗的能力和素质,这是实现有效扶贫和稳定脱贫的基础和前提。
扶贫先扶志。脱贫贵在立志,只要有志气、有信心,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群众不能“靠在墙角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应树立“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观念,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和全国人民一道实现小康。
扶贫必扶智。既应富口袋,又应富脑袋。大力开展教育扶贫,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让贫困地区群众掌握更多劳动致富技术,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
发展集体经济。集体经济形式可以大大提高劳动的分工效率和规模效益,可以大大提高个体抗风险的能力,是实现稳定脱贫的重要组织保障。增强乡村两级集体经济实力,能够为整个扶贫工作提供基本保障和强大动力,已经取得的扶贫成果也将进一步得到巩固。
高度重视创新。创新是提高劳动效率和奋斗效率的重要基础,是发展的第一动力。贫困地区若要与全国同步进入小康社会,须将创新放在重要位置,在苦干中实现巧干。
(作者系甘肃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