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着满腔热血读完长篇纪实文学《长征》(人民文学出版社),我被王树增笔下的这部壮丽史诗震撼了。在这次空前绝后的征途中,年轻的将士们都充盈着激情万丈、前仆后继、视死如归的信念,决心为理想牺牲自己的生命。
他们在奔走中燃烧青春。“世界上不曾有过像中国工农红军这样的军队:指挥员的平均年龄不足二十五岁,战斗员的年龄平均不足二十岁,十四岁至十八岁的战士至少占百分之四十。”他们中有唱着《红军青年战士之歌》的红二十五军,“差不多没有年逾十八岁的战斗员”,却以坚定的决心攻坚七里坪长达41天,终于取得了战斗的胜利;他们中有萧华率领的少共国际师,清一色由少年组成,为掩护军委纵队渡过湘江殿后阻击,又以“生死存亡在此一战”的勇气,奇迹般地突破敌军的层层布防,顺利渡江;他们中有小红军组成的宣传队,队员们背着留声机走了上千里山路,直到所有战斗终于停息,仍生机勃勃地播放唱片鼓舞战士们的精神斗志。他们燃烧着自己的青春年华,用忠诚换来了中国革命最后的胜利。
他们在挑战中洗涤灵魂。“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给予人类的精神财富,是走向理想所必需的永不磨灭的信念。”受到敌人重重阻挠、层层包围的中央红军,即便只剩两万余人,在翻越夹金雪山时,仍借黄开湘团长之口喊出了所有人的心声:“同志们,老乡都说雪山是神仙山,只有神仙能过,如今我们上来了,岂不成了神仙!”是什么让战士们无数次跌倒又爬起?萦绕在他们心头的是对未来美好社会的坚定信念,这信念,只属于永远蓬勃向上的灵魂。
他们在激流勇进中奋斗不止。“一个没有精神的人,是心灵荒凉的人;一个没有精神的民族,是前程黯淡的民族。”正因为这支革命队伍有着革命的精神,他们才能完成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敌人拦不住他们,风暴困不了他们。每翻越一座山岭、强渡一条急流,每夺下一个阵地、击退一次敌军,他们本就刚强的意志都因磨难而更加刚强。长征精神,归根到底,就是奋斗的精神,是吃苦耐劳、勇往直前的精神。身为青年的我们,更应当将这种精神传承下去。
“就这样汇成一支浩荡的中国铁流,就这样一双草鞋一杆土枪,踏上梦想的征程!”意大利诗人瓜格里尼曾这样赞颂长征。以前,我对长征的理解仅仅只停留在课本上讲述的爬雪山、过草地,以及“金色的鱼钩”“七根火柴”等感人故事,这些故事只能让我了解、认识长征的某个片段,而王树增的文字仿佛为我拂去了历史的尘埃,真实的人物与情景让“长征”二字不再仅仅是一个意味着艰难困苦的符号。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告诉我们,崇高的理想、战斗的精神,必须一代代传承下去,我们永远不能停息向前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