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军地周刊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王友民:不穿军装的“拥军老兵”


■中国军网记者 李 娴

一位来自陕西省渭南市的拥军模范,一口乡音透着西北汉子的质朴和真诚。他没当过一天兵,却与部队结下36年割舍不断的情缘。看起来让人不解,细想却又觉得在情理之中。他叫王友民,自己坦承:“我就是一个不穿军装的兵!”

冰天雪地中

那一条绿色的军裤

这次,能否找到“李吉祥”?

2019年端午节过后的第二天,长白山深处的那尔轰林场,王友民跋涉两千公里来到这里,望着眼前熟悉的景象,他对身边人说:“应该可以见到恩人了!”

“修铁路,1米就能挣30元钱,当时在渭南做临时工1个月才能挣30元。”在王友民的讲述中,时光倒回上个世纪80年代。

1983年,青年王友民第一次踏上这片黑土地讨生活。年轻、身体壮、有力气,他当时盘算着1米挣30元,10米就能挣300元,一天要是能挖上10米,那可是一笔不菲的收入。

“结果1个月都挖不到1米。”如今,王友民回忆起当时的血气方刚,笑了笑。头一次出远门的他,哪知道东北的3月依旧天寒地冻,一镐下去,连个坑都砸不出来。干了3个月,工头没给一分钱,其他工友陆续回家了,他和两个伙伴却因为没有路费,只能在长白山里徘徊。山谷里的北风裹着雪花,远处不时传来狼嚎,饥饿、寒冷、绝望开始慢慢笼罩他们……

“感觉他应该是一名退伍军人!”冰天雪地中,王友民第一眼注意到的,是“救命恩人”那一条绿色的军裤。

王友民猜得没错,一直被他铭记于心的恩人“李吉祥”,1976年服役于陆军某集团军,驻守在珍宝岛,退役后来到那尔轰林场工作。

相遇后的3个月里,“李吉祥”与妻子把3个年轻人留在家里,管吃管住,分文不取。“李哥和嫂子把家里的细粮都留给我们吃,他们吃粗粮,我们不吃饱,他们就不动筷子,对待我们,就像对待亲人一样!”王友民回忆起那段日子,依然十分动情。待他们3人打工赚够了路费,“李吉祥”又把他们送上返乡的列车。

或许冰天雪地中,当王友民看到那一抹军绿色时,从小就埋在心中却未能实现的参军梦又涌上心头。当时年少的他可能无法准确地知道为什么想当兵,而与这位退伍老兵相处的3个月,却让他对军人有了全新的认识。王友民说:“军人,从此在我心中更成为一个神圣的字眼儿。”

35年后,王友民终于与救命恩人见面了!原来,那位退伍老兵的名字并不叫“李吉祥”,而是李成祥。当初王友民把名字听错了,这才一次次寻找,一次次无果。

一番寒暄后,王友民得知,李成祥当下的境遇并不太好,妻子过世一年多,孙子面临上大学,家里经济困难。王友民百感交集,握着李成祥的手说:“孩子上学的事儿,我管到底,一定把他供出来!”

“老兵”,不忘人民;人民,厚爱子弟兵!

跨越30余年的善行与回报,对王友民来说,不是一次简单的报恩,而是长期向军人学习、向军人致敬的浓浓情愫。

相伴30余年

那一沓泛黄的信纸

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经历了闯东北的挫折后,王友民回乡开始创业。起步之初,他就开始寻找报恩的机会。在他看来,这不仅是为了退伍老兵李成祥,更是为了人民子弟兵这个特殊群体。

1985年,王友民东挪西凑,买了一台二手印刷机办起了印刷厂。凭着诚信和苦干,熬过创业初期的困难,事业日渐有了起色,想为部队做点事情的愿望愈发强烈。

“得让当家的赶快转业了!”一次,王友民在为部队印刷纸箱时无意间听到了两位军嫂的对话。原来,一些军嫂随军后工作无法落实,既缺乏归属感,又不甘于吃闲饭,有时免不了与丈夫闹矛盾。“不能让穿军装的人流血流汗又流泪!”他和员工们商量后,主动找到部队领导,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先安排了3名军嫂到印刷厂工作。

随着印刷厂规模不断扩大,王友民陆陆续续解决了驻军部队十几名军嫂的就业难题,还多方协调,把她们的子女送到拥有优质教学资源的学校就读。

创业成功后,摊子越铺越大,王友民越来越忙,可只要遇到涉及拥军的事情,他从不拒绝。创业初期的小印刷厂如今已经发展为大型企业,安置的随军家属和军人子女也越来越多。

解决渭南籍在外服役官兵的家庭困难、看望延安“八一敬老院”老战士、走访慰问边关哨所、结对资助烈士亲属……王友民说:“怕是再也难以割舍这份情缘,只想把一生的热情都奉献给部队。”

“拥政爱民先进个人”“拥军优属模范”“全国退役军人工作模范单位”……这些年,王友民和他所在企业获得不少荣誉,可对他而言,一沓泛黄的信纸才是他30余年拥军路上最值得珍惜的肯定与鼓励。

30多年前,一位边防军人在感谢信中写道:“您让数十名驻守在边疆,与爱人两地分居的军人安心在部队工作,我们在祖国边疆向您敬个军礼!”一个庄严的军礼,是来自人民子弟兵最深情的谢意。

王友民的回答,与他这些年来的拥军行动一样实在:“能让军人在部队扎实练兵,我就觉得,咱这忙帮对了,很荣耀!”

物流园区里

那一次军民协同演练

“与过去相比,新时代拥军有啥不一样?”近两年,王友民不断思考这个问题。

伴随国防和军队改革的不断深化,“让军人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已成为共识,各级政府对军人“后路、后院、后代”问题越来越重视,出台了一系列保障措施。与此同时,王友民拥军的脚步一天也没有停歇。

2016年末,西部战区某部紧急拉动,夜宿王友民企业所在的物流园区,他和园区全体员工全力保障部队需求。在拉动结束后的复盘中,那次演练依托社会化保障的模式,得到了部队各级领导的一致认可。

“打仗需要什么,支前就保障什么;部队最缺什么,支前就准备什么。”对于社会力量如何服务备战打仗,王友民显然有着自己的考虑:“依托现代化管理模式,物流园区仓储、场地、运输设备乃至物资、产品都可以为部队提供高效保障,企业70%的员工为退役军人,发动起来就可作为预备役补充力量。”

在新时代拥军路上,王友民清醒地认识到,行业拥军潜力巨大,科技拥军大有可为。

“我们物流园区基础条件好,能单独成规模做好部队保障,民企虽然各有侧重,不能要求都达到这个水平,但确实可以探索一套精细化的联合保障模式。”这几年,在琢磨上保障打仗这事儿后,王友民看起来更像一个兵了。他向驻军部队和当地政府提出建议,“发挥场地优势、仓储优势、运输优势,各优势民企结合自身特点做好精细化保障,一旦有任务,就能够实行模块化组合,有效集约,高质量保障。”

前30多年拥军,王友民倾力为子弟兵解除后顾之忧;新时代拥军,他又聚焦服务部队备战打仗,联合众多民企,努力打造一支“拉得出、上得去、起作用”的拥军支前力量。地方党政领导和驻军部队领导纷纷称赞,王友民拥军的“战味”越来越浓了。

回望自己30多年来走过的拥军路,王友民说:“从随军家属安置到文化拥军、科技拥军,再到国防动员、行业拥军……时代发展进步,我们也要不断更新拓展自己的拥军理念。只有多动脑筋,多下功夫,才能取得符合新时代要求的进步。”

上图:王友民(左一)看望延安“八一敬老院”老战士。

照片由本人提供

军装的魅力

■中国海洋大学2016级国防生  陈昭陆

是的,我承认,当年我报考国防生的时候,我的确就是冲着那身军装来的。

——那身帅气的军装穿在身上的时候,男子汉魅力才能尽情展示。

是的,我承认,当我看到张富清深藏功与名事迹的时候,我才深深感悟到,原来军装是可以永远穿在心里的。

——穿在心里的军装永不褪色。他转业后,深藏功名64载,主动选择到湖北省最偏远的来凤县工作,为贫穷山区奉献一生。

前不久,当我从新闻媒体上看到王友民的故事后,再次被深深震撼:冰天雪地中,一条军裤竟然开启了他35载拥军路!

军装啊军装,当你让我心生羡慕的时候,我只是看到你的帅气;当你让我逐渐领悟你内涵的时候,我才蓦然发觉,你已经穿在了我的心里。

军装里有忠诚,也有执着与坚守,它是一种荣耀,是一份责任,也是无言的提醒——我们是人民子弟兵!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