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长征副刊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绽放鲜花的大漠


■李宝堂

从河西走廊西端的历史文化名城酒泉北行,我们来到了东风航天城。这里拥有我国建设最早的航天发射场,也是唯一的载人航天发射场。

踏上这片仰慕已久的土地,只见茫茫戈壁像大海一样无边无际,青灰色砂砾在太阳照射下闪烁着奇异的光,戈壁深处特有的气流在地平线上涌动,不时幻化出海市蜃楼般的奇妙图像。

走在宽阔的航天大道上,我思索着这片现在称为额济纳旗的神奇土地久远的历史。据说,额济纳有其名大约始于先秦,《山海经》记述的“西海”“流沙”和“弱水”,就是现在紧邻航天城的居延海、巴丹吉林沙漠和沿航天城缓缓流过的弱水河。弱水河畔生长着大面积的胡杨树,素有“一千年不死,死了一千年不倒,倒了一千年不朽”之称。每年10月,额济纳数百里的胡杨林涛涌动,金叶飞舞,浓烈的色彩如同油画绘出的绝美风景,因此人们说这里的秋天是中国最美丽的秋天。

千百年来,额济纳一直奏响着英雄的乐章。相传西夏时期这里有座黑水城,由一位黑将军率部驻守,当敌久攻不破而绝其水源之时,黑将军率军突围全部战死,给世人留下了一个悲壮故事……自公元1958年春天,担负着共和国特殊使命的10万大军开进额济纳,这里便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扬我军威、壮我国威的奇迹。

走进历史展览馆,我们了解到航天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艰难历程。从简陋的帐篷、“地窝子”“干打垒”到美丽的“问天阁”;从简易工房到现代化装备,一代代航天人在这“生命禁区”战风沙、斗严寒、饮苦水、吃野菜,艰苦奋斗,献了青春献终生,献了终生献子孙,为人民共和国建起了一座现代化的航天城。一幅幅珍贵的图片显示,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立60多年来,多次执行重要卫星发射和科技试验任务,一连创下许多个“国家第一”。

特别令人振奋的是1970年4月24日21时35分,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开创了中国航天史的新纪元。2003年10月15日,举世瞩目的“神舟五号”把航天英雄杨利伟送上太空,圆了中华民族的载人航天梦。2016年10月17日7时30分,成功发射了“神舟十一号”,创造了载人飞行达33天的新纪录。十几年间,航天人连续攻克了载人航天、多人多天、出舱行走等核心技术,为我国空间站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拜谒缅怀长眠在这里的航天烈士,是我们期待许久的心愿。

烈士陵园坐落在航天城东北方向4公里处,占地3万多平方米,是航天人在荒漠中育成的一方绿地。春暖花开的季节,陵园草木葱茏,花枝摇曳,格外静谧。挺拔的白杨树环绕四周,像一道屏障为陵园遮挡风沙,更像伫立的卫队守护着烈士英灵。树边的水渠清流淙淙,轻柔的水声恰似天籁之音在为烈士们安魂。

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步入陵园,看到张爱萍将军题写的匾额悬挂在石牌楼上,东风革命烈士纪念碑高高矗立。聂荣臻元帅的陵墓安卧在正前方,93朵汉白玉雕成的玫瑰花簇拥在墓碑前,墓碑上镌刻着元帅的生平。

聂荣臻是“两弹一星”研制和试验工作的直接领导者。1992年5月14日在北京逝世,遵照其遗愿,部分骨灰安放在东风革命烈士陵园。生前他眷恋这片土地,逝世后他要在这里和官兵们一起守望共和国的航天路。向聂帅陵墓和航天烈士纪念碑敬献了花篮,我们走过花草繁茂的墓道,一个令人震撼的景象出现在眼前,那是一片从将军到士兵依次整齐排列着的陵墓,纵看成行,横看成列,就像一支整齐列队的军阵,展示着严整的军容。

这片墓地安葬着760多位航天英烈,其中有13位将军,包括在长征中带领“十七勇士”强渡大渡河的孙继先中将。除了指挥员还有科技精英和战士,平均年龄只有27岁。在陵园里,我们先后找到了“两弹结合”试验“七勇士”中高震亚、王世成、颜振清、张其彬的陵墓。1966年10月27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进行威震世界的“两弹结合”试验。在距离发射场坪仅有100多米的地下控制室,他们和刘启泉、佟连捷、徐虹,立下“死就死在阵地上,埋就埋在导弹旁”的钢铁誓言,冒着粉身碎骨的危险,圆满完成了试验指挥和操作任务。

在陵园三区前排位置,我们找到了某部班长王来的陵墓。1965年10月20日下午,在一次试验任务合练完成后外排剩余液氧时,4号液氧车旁意外起火,情况十分危急。为了保护战友和设备,王来飞身扑火。大火被扑灭了,战友和设备安全了,王来却献出了年仅21岁的生命。紧挨着王来的是烈士李再林的陵墓,这个入伍不到两年的河南籍战士,在这里已经安睡了50多个春秋。那是1967年7月14日,李再林在执行搜索火箭试验残骸任务时,牺牲在地表温度高达70多摄氏度的茫茫大漠。

陵园里还有14位无名英雄的陵墓,墓碑上只有“烈士之墓”四个字。那是1958年修建铁路时,牺牲在200多公里外,连姓名都没有留下的铁道兵战士。

长眠于此的英烈虽然年龄不同,军龄不同,职位不同,籍贯不同,文化程度不同,但是他们都有崇高的革命理想,都有对祖国和航天事业的深沉热爱,都有“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奉献精神和“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牺牲精神,都有用忠诚和勇敢铸就的壮丽人生!陵园里的同志对我们说,这个大漠深处的陵园,寄托着几代航天人的感情。很多老首长和老同志本可以回到条件优越的大都市颐养天年,但是他们不愿离开,甚至离世后也要葬在航天城,他们认为只有这里才是他们安放灵魂的地方。几十年来航天城形成了一个传统,每当清明节和执行重大发射任务时,大家都会来到烈士陵园祭奠先烈,缅怀逝去的英雄。

研制“两弹一星”是党和国家领导人果断作出的伟大战略决策。早在1958年毛泽东主席就提出,中国也要搞原子弹,也要搞人造卫星。邓小平同志曾指出,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这样的国际地位。进入新时代,航天城的地位更加凸显,成为“承载着民族复兴光荣与梦想的土地”。听着震撼心灵的介绍,我们的眼睛湿润了,大家情不自禁地把美丽的花瓣撒落在烈士陵墓上。

我的思绪,又回到了在小学课本里读到的那个感人故事。

抗美援朝战争是一场敌强我弱的惨烈战争。最终我军取得了震惊世界的胜利,但是也有十数万志愿军烈士为了保家卫国血洒疆场,长眠在异国他乡。其中就有在敌机轰炸时牺牲的毛主席的爱子毛岸英烈士。当噩耗传来,前线要求送毛岸英烈士回国安葬时,毛主席忍着巨大悲痛说:“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由此可见人民领袖的伟大胸怀。看着眼前一排排英烈的陵墓,看着共和国的开国元帅、战功卓著的将军和士兵们同眠于大漠戈壁,我的内心无限感慨。我想这些航天英雄们,也正是以“志在天涯”和“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的胸襟与风范,在大漠深处树起航天人的精神丰碑!

当我们走出烈士陵园时,太阳已经西沉,血色光芒染红了天际,清冷的戈壁风吹拂着,让我感到了戈壁的苍凉。望着前方高高耸立于霞光中的卫星发射架,我的灵魂再一次被触动。我觉得屹立于眼前的不只是一座雄伟的钢铁巨塔,那分明是一代代航天人用智慧和汗水铸就的守护中华大地的倚天宝剑,是航天英雄用血肉和生命建造的泱泱华夏通达迢遥宇宙的梦想支架!

遐思中我想起一句话——生命如花。我想,在这个世界上,生命是多么的美好和宝贵。可是不知有多少如花的生命,他们为了人类和平与幸福,为了国家安全,为了让更多生命如鲜花一样绽放而牺牲。他们美丽的生命之花虽然凋谢了,却永远盛开在活着的人们心中。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