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中国航天日”纪念特刊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给卫星电池“翻个身”


1968年春天,贵州遵义梅岭化工厂设计师袁凯山和同事接到了为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以及长征一号火箭研制配套电池的消息。然而,看到任务书那刻,他们激动的内心却一下子冷静了下来。

不到60天的任务时间,看看眼前精度差、效率低、不配套的旧设备,再想到小作坊式的手工生产模式,袁凯山和同事愁上心头。

短暂的担忧没有浇灭他们对发射卫星的热情。缺少仪表等零星器材,袁凯山就自己背着竹编背篓到市场去采购。那段时间他和同事身兼数职,时而是调研员、采购员,时而又变成搬运工。

终于,能生产运载火箭电池的设备做好了,紧接着就是最关键的电池制造。要知道,电池多重一克,火箭上天就难一分。为此,他们果断放弃了冲压成型加焊接的外壳结构,研制出了全铆接铝外壳,又引进了玻璃钢外壳技术,不断给电池减重。

就在电池即将完成,大家松了口气时,电池模拟试验却出了问题:电池组加液不均匀造成了电池短路。一筹莫展之际,有人突然提出:“要不,我们让电池翻个身?”

沉思片刻后,所有人都觉得这个“疯狂”的主意可行。

说干就干!新一轮加液系统的改进试验开始了,科研团队在山脚下的实验室里度过了一个又一个通宵达旦的夜晚。最终,设计师们在电池组上面加了一块开槽的玻璃板,这样它就能和电池胶合为一个整体。使用时把电池翻转180度,等电解液全部加完后,再快速给电池翻身180度回来,电解液就能均匀加注到每一个单体电池。

在大家的不懈努力下,改进的电池通过了测试,性能指标完全满足要求。

“东方红,太阳升……”

当听到美妙的乐曲从卫星传回地面时,站在角落的袁凯山沉默了片刻,然后笑着落下了眼泪。

(石 峰整理)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