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长征副刊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古寨红 英谈韵


■郭伟峰 高彦会

从河北邢台市市区往西行70多公里,在太行山幽深山谷与苍翠山林之间,有一个村落——被誉为“江北第一古石寨”的英谈村。一座座用太行山特有的红石建筑的房屋,依山就势,高低错落。村落里树木繁茂,风光秀丽,引人入胜。

此寨位于一条东北西南走向的大山沟内。据《邢台县志》记载:唐朝末年,黄巢起义军来此安营扎寨,留下营盘;明永乐二年,有一户路姓人家从山西迁来此地,建房安家,繁衍发展。后来,人们就地取材,用太行山上的红石头作为建筑材料,建起了这个独具特色的村寨。历经悠长岁月,原来的“营盘”被乡民慢慢叫成了今天的名字——“英谈”。

“外看三层楼,近看不是楼,一层一个院,无梯能上楼”,这是古寨房屋建筑的真实写照。因山谷空间狭小,村中的房屋多拔高地基,盘山而建,具有典型的古太行建筑风格。英谈古寨筑有寨墙,墙上留有四门。寨墙蜿蜒起伏,绕村两千余米。

太行山素有“天下之脊”之称,山高势险,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抗日战争期间,日寇把精锐部队调到太行山,妄想用3个月时间把八路军消灭在太行山中。八路军则化整为零,利用熟悉的太行山地形,与敌人展开游击战争。

英谈村隐藏于山垴下的丛林中,四周有高大的石头寨墙,成为游击战争一个重要据点。八路军总部机关部队曾多次来到英谈村,彭德怀、刘伯承、邓小平、左权、罗瑞卿等人都曾在村中居住,曾经的冀南银行也在这里诞生。

1938年1月,白求恩率领加、美援华医疗队来到中国。他曾两次来到英谈村,住在村内中和堂后院的一座石楼里。在这座古寨里,白求恩建起临时救护所,冒着敌人的炮火,救治了很多受伤的八路军官兵。

英谈村先人曾留下“积善重德、孝信天下”八字祖训,英谈人代代传承,民风淳朴向善。面对民族大义,他们更是义无反顾。

抗日战争时期,村里三分之一的青年走上了抗战前线。村里第一批党员、第一任村主任路纪秀,作为英谈村与八路军主要联系人之一,与党员路凤翠、路凤阳建立英谈村党支部,支援八路军开展游击战争。八路军军粮储备不够,英谈村民便肩扛车推,将自己积攒下的粮食送给抗日战士;知道八路军战士衣物缺乏,数百名英谈妇女立即集结,连夜做棉衣、纳鞋垫、织棉袜……

“爹妈前线打鬼子呀,我的奶娘、我的奶娘,你就是那遮风挡雨的墙……”这首歌颂“太行奶娘”的“左权开花调”,同样唱响在英谈村。

路昭玲,是抗大总校卫生处政委尹斌和抗大医院护士杨虹夫妇二人的后代。由于当时战事紧张,尹斌夫妇不得不把7个月大的女儿托付给老乡抚养。后来,这个孩子被辗转送到英谈村村主任路纪秀、陈新妮夫妇家中,路纪秀给她起名路昭玲。多年后,路昭玲与生母取得联系,但她依然选择留在了英谈村——她割舍不了奶娘一家人。

红色尽染英谈村,古寨沐风越百年。如今,那些石头院落和绵延的寨墙,历经数百年的风雨侵蚀,仍保存完好。山间传来悠扬清脆的笛声,伴着潺潺的溪流声形成古寨特有的音韵。一块块承载着红色记忆的红石,仿佛音韵中跳动的音符,正把这座古寨唱给世人听……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