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中国边关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云端有片“扎根林”


■本报记者 李建文 通讯员 苏延强

一座离云很近的山上,树木因喀斯特地貌很难自然生长;驻守山巅的雷达站营区外,一片小树苗却扎根成林。请看本报记者发自云南腾冲的雷达兵故事——

“1、2、3……30、31……”汽车沿着九曲回肠的山路向山顶爬升,数不清转过多少道弯儿,记者一行攀上这座矗立在西南边陲的山。

阳光洞穿雾气,营门前的哨兵身姿挺拔,在这座云雾缭绕的山峰之巅,只有坚韧的植物和顽强的战士能够扎下根来。

大山的考验

走进营区,阳光耀眼,白云悠悠,忽而一声惊雷响起,站长杨映滋立马跑向指挥室,以“迅雷”之势指挥官兵进行装备防雷部署。

驻守西南边陲的大山,雷达站官兵早已习惯这样的生活。“雷电是我们这里的‘常客’,晴天打雷在这里并不稀奇。”官兵们说,雷电总是猝然而来,走时还要给营区留下痕迹,“有时烧坏线路,有时损坏装备,搞得营区一团糟。”

当战备变成生活常态,官兵们更懂得了枕戈待旦这四个字的含义:“这里的天气变化无常,让我们很难预知战斗警铃何时响起。”在杨映滋看来,与“雷电”交朋友没什么不好,反而锤炼了战备意识。

建站至今几十年间,守望云端的官兵想尽办法,在营房上建起避雷塔、加装避雷针,在营房周围撒上工业用盐增强避雷效果;为确保营区安全,上级将所有营具更换为木质营具,高标准改造了房间的避雷设施。

“我们宁可自己吃苦,也不能让雷达有丝毫损伤。”说起与自己朝夕相处的装备,上士操纵员钟宽的语气中透着倔强,清澈的眼眸闪着光。这位老兵是雷达站的维修能手,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他日夜呵护着雷达装备。

一次,天边突然打闪,接着山巅氤氲起雾,云层越来越厚,这是雷暴来袭的前兆。值完班的钟宽带人冲上阵地,布置完防雷装置,又逐一为装备断电。在钟宽的“雷达兵字典”里,他们必须争分夺秒,与“雷神”抢时间。

完成任务回到宿舍,一口气还没松下来,一道闪电“咔嚓”打下来——“轰”的一声,营区电线被击中,室内灯泡碎得满地。

这次雷暴天气持续了整整半个小时,巨大雷声仿佛在头顶劈开一般,钟宽和战友望着山顶阵地,心里七上八下。直到雷暴过去,他们再上阵地检查,确认雷达无恙,大家这才松了一口气。

“这山说高也不算太高,西南边陲冷湿气流对冲,极易在山巅形成气旋。”钟宽打趣说,风、雨、雷、雾轮番上阵,这些都是大山的考验。

每年冬季,山上刮起八九级大风,官兵上阵地值班都得“手挽手”走;“一年两场雨,一次下半年”,山上雨季潮热难耐、蛇虫出没,尽管配发了防潮玻璃、烘干机,防虫药也齐备,但让大家最不适应的,还是“能拧出水来”的衣物被褥。

大雾天,更是一年四季不会“缺席”。雾来了,个把月不见阳光。

那次,一位探亲军嫂上山,在家属房住了半个月“愣是搞不清营区长啥样”。又过了一周,军嫂要下山了,太阳依然羞涩地不愿露脸,她和爱人依依惜别,两人站在家属房门口合影留念。

“人间仙境也胜寒,有爱陪伴格外暖。”微信朋友圈,这位军嫂和她的爱人留下“岁月书签”。就是在这样的高山上,任凭风雨雷电袭扰,爱与坚守总能经受考验。

一起向阳,一起扎根

营区外,一片扎根林长得倔强。

为了享受光合作用,小树在山巅努力向上生长,一株株长成了颀长挺拔的模样。它们倔强地向上,把枝条伸向离太阳更近的地方,把根系延伸向岩石缝隙的深处。

这天,上等兵付俊峰下了哨,来到一株小苗旁,小心翼翼地擦去树叶上的灰尘。看到树苗又长高了些许,这个白净秀气的小伙子喜上眉梢。

去年,付俊峰和新战友一起来到雷达站种下扎根树。起初,10余株树苗长势都不错,偏偏付俊峰的这株小树长势不佳,风一吹嫩绿的叶子纷纷飘落……

“为啥我的小树病恹恹的?”付俊峰一有时间就来看树苗,又是培土又是拔草,为此常常闷闷不乐。

“山上土质碱性大,种树要得法啊。”在老兵帮助下,付俊峰将树苗重新移栽。半年时间,付俊峰每天都来看小树,和它说说话,悉心呵护它的成长。这小树也仿佛听懂了他的心声,渐渐抽出嫩芽,小付这才卸掉心头的包袱。

今年1月17日是付俊峰的生日,在连队吃完生日蛋糕,他独自一人悄悄来到扎根树旁,将一块写着字的手帕系在树枝上:“咱俩约好一起向阳、一起扎根、一起成长。”

午休时间,山林寂静,制高点的雷达兀自旋转。警报声猛然拉响,阵地上,值班操纵员黄光晶第一时间锁定目标,即刻编批上报。

阵地一角,一床被褥整齐摆放——原来,雷达站人少任务重,为了确保阵地时刻有人值守,官兵们干脆将床铺搬到阵地,每周轮流24小时坚守方舱。

那天,走下阵地长长的石板路,记者与上士王帅一路同行。刚刚结束6个小时的战备值班,这位“金牌操纵员”的脸上写着倦意,但一聊起保障任务,他的眼神忽然有了光亮。

那是一个午后,显示屏上光点跳动,被王帅敏锐地捕捉到异常信息。“回波连续,航向稳定……”通过仔细比对数据,王帅迅速做出空情判断并上报。随后,根据雷达站上报的情况,上级指挥所迅速组织战机起飞查证,王帅的判断得到了证实,确保了边境空情安全的万无一失。

从发现、追踪,到做出判定耗时不足5分钟!战友都说,“王帅是艺高人胆大”。王帅却说:“为了空防安全,一线操纵员不能放过任何蛛丝马迹。快是一种自信,准是一种能力。”

电光火石间,准确捕捉空情靠什么?靠的是操纵员千锤百炼的训练和积累。

嫂子做的“家乡味”

初春,山巅雨夜,寒意逼人。

营区来队家属房,飘出几缕炊烟,让这冰冷的山巅有了温馨的烟火气。

没一会儿,上士杨奥林的妻子周红敏打着手电,把用一次性饭盒包装好的汤圆,挨个送到指挥室、方舱门口……来队数月,周红敏经常为战友们调剂伙食。大家总说:“嫂子的手艺,总能让我们吃出各自的家乡味。”

想家、盼团圆,是每一个山巅守望者都会有的朴素情感。雷达站的军嫂最懂雷达兵,只要来队探亲,她们都会大包小包捎来各种特产,亲自下厨给官兵烧菜做饭打牙祭。

“战友们值班辛苦,我这当嫂子的帮不上啥,准备了点儿热乎的夜宵送来。”自从周红敏来了山上,大家每晚都能吃上一顿热气腾腾的夜餐,饺子、面条、炒米饭……

刚上山一年的上等兵刘傲阳想家了,周红敏便做了一道火腿米粉给这位家在湖北广水小伙儿送去,他吃得热泪盈眶。

雷达站虽小,但在官兵心中就是家。指挥室里,杨奥林接过妻子送来的餐盒,一盒盒分发给正在值班的战友,思绪又飘回6年前——

那是一个夏天,周红敏上山没住几天就吵着要下山:“我大老远儿跑来,你也天天不见人影。”说完,她豆大的泪珠滚落衣襟。

家属房到指挥室,直线距离不过20多米。可这段距离,对于雷达站官兵来说却是遥远的——遇上重要任务,必须吃住在阵地,阵地就是“家”。用周红敏的话说就是:“几天见不着人,见面就说几句话,一走又是好几天。”

第二次探亲,周红敏带着刚出生不久的女儿上山过年。那次,杨奥林又是接连多日在阵地值班。除夕夜,年幼的女儿突发高烧,周红敏只好抱着孩子找到站长,军医赶忙给小家伙输液退烧。

两天后的中午,杨奥林执行完任务回到宿舍。周红敏见到他就红了眼眶,但杨奥林双眼熬得通红的模样,让她一肚子的怨气顿时没了踪影,禁不住低头呜呜地哭了起来……

不久前,离开雷达站多年的指导员刘宜想打来电话。他专门让妻子和自己一起与站里的老兵视频通话。电话这头,杨奥林含着泪告诉刘宜想:“后山种下的树苗长高了,您和嫂子一定常回‘家’看看。”

“家”,在每一位离开的官兵心里,已经不仅是一个方向、一个温暖的代名词。它还意味着曾经的青春岁月与朝夕相伴的战友,意味着离开后的半生牵念。

十几年前,连队一位老指导员种下自己的扎根树——一株木莲树。这株枝繁叶茂的大树,一直挺立在营门口。那年,一场雷暴袭来,树冠被劈掉一部分。可它顽强的生命力就像驻守在这里的官兵,几年后,它又恢复了昔日的繁盛样子。

官兵们说,雷达站的一草一木都有灵性,扎下了根就有了魂。驻守过这座山的兵,一辈子都是雷达站的人。

图①:付俊峰(前左)和他栽种的扎根树;图②:官兵闲暇时光与家人视频通话;图③:兵与“兵林”。

许航川摄

本版制图:梁 晨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