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战之道,心胜为上。所谓心胜,就是强调在精神上战胜敌人。公元前1600年的鸣条之战,商汤在伐夏桀前作《汤誓》,激发士气、振奋斗志,开创了心胜的先例。
心胜,须有敢打必胜的信念支撑。敢打必胜的信念是支撑一支军队不怕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勇于战胜敌人的强大柱石。当年,中国工农红军历经千山万水,遭遇极端寒冷、极度饥饿、极其危险等超越常人生理极限的严峻考验,却始终怀着红军必胜、革命必胜的信念,战胜险恶的自然环境,突破敌军的围追堵截,创造了世界战争史上闻所未闻的伟大奇迹。这就是心胜的极好例证。事实上,人民军队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历史,就是不惧艰难困苦、始终敢打敢拼的历史,就是以必胜信念作支撑,在作战中迸发出超越常态、超越极限力量的历史。1947年,在人民解放军即将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关键时刻,毛泽东主席一连问了几个“敢不敢”:“我们长期在农村打游击,我们敢不敢进攻大城市?进去之后敢不敢守住它?敢不敢打正规战、攻坚战?”正是凭着对夺取全国胜利的必胜信念,人民解放军以摧枯拉朽之势向城市挺进、向江南挺进,取得了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用压倒一切敌人的雷霆之势回答了毛主席的“致胜之问”。
心胜,须有矢志求胜的精神伟力。战争历史证明,一支军队的精神伟力往往是无可穷尽而不可战胜的。毛泽东同志曾经这样赞扬人民军队的精神力量:“这个军队具有一往无前的精神,它要压倒一切敌人,而决不被敌人所屈服。不论在任何艰难困苦的场合,只要还有一个人,这个人就要继续战斗下去。”这样的精神力量,每每令敌人胆寒、让对手折服。上甘岭战役中,美军每天用两万多发炮弹不分昼夜地狂轰滥炸,四平方公里内的山头被整整削低了两米,却始终拿不下阵地。中国人民志愿军就是凭着保家卫国、万死不辞的精神力量,舍身炸碉堡、堵枪眼,危急时刻拉响手榴弹、爆破筒与敌人同归于尽,死死守着上甘岭阵地,抵抗住敌人一次又一次进攻。事后,美军将我志愿军这种顽强战斗、无所畏惧的精神称为“谜一样的东方精神”。金一南在《心胜》一书中说,“军人最宝贵的精神就是胜利精神。除去胜利一无所求,为了胜利一无所惜”。这种只要胜利、别无他求的战斗精神所迸发出来的巨大力量,往往是所向无敌、不可战胜的。当然,战无不胜的精神力量既不是天生的,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够铸就的,它需要长期润物无声的熏陶与培育,需要平时扎实有效的教育与训练,还需要实战中血与火的锤炼与考验。
心胜,须有善打能胜的心战优势。可以说,心战与心胜不可分割,它们都随着战争的产生而产生,又随着战争的发展而发展。孙膑减灶、孔明增灶,看似简单的一增一减,却抓住敌军主将的心理特点并与之斗智斗勇,以示形之法诱敌惑心,从而在心理上战胜敌人。此可谓“原始心战”。随着战争样式和武器装备的快速发展,心战的样式、方法和手段等发生极大变化,已经不囿于传统和纯粹的心理学意义上的心战行动,而是立足于通过运用各种物质的或非物质的、战争的或非战争的手段,千方百计鼓动和激励自己的军队昂扬士气,锻造心胜的精神和意志,同时竭尽全力瓦解和摧毁敌人的精神和意志,进而赢得战争胜利。据悉,外军正在将虚拟现实、全息投影、网络信息传播、卫星频道控制等技术用于心战,研制了一系列与之相匹配的专用武器装备,可以使心战能力和作战效能获得大幅度提升。此可谓“现代心战”。无论是“原始心战”还是“现代心战”,其目的无非是以心战赢得心胜。在新军事变革催生战争格局、样式、手段等不断演变的情况下,如何在战争一开始就达成心战优势,最终以心战赢得心胜,将是一个贯穿战争全过程的重要课题,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加快创新,从而创造出更多更灵活更管用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