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潮州,犹如品尝美酒,越品越香浓。
韩江水美,美不胜收。一座古桥,连接古今;一条水道,通达世界。在潮之洲,潮水往复。人在江边走,如同画中游。立于桥上,观广阔江景,沐缕缕清风,常常思绪飞扬,脑海里会情不自禁地浮动“千年古城人才汇集、龙窑古港繁忙景象、远渡重洋勇立潮头”等壮阔的历史画面,当然,还有“晚秀有新妍,胜赏无世哗。附物徇时美,切情寄幽遐”的清幽诗句。
潮州茶香,人人皆知,又不尽知。在未到潮州之前我就有所耳闻。1993年夏日的一个夜晚,我在一潮州籍战友处第一次喝工夫茶。说实话,对于我这个北方汉子来说,第一次喝工夫茶,充满新奇。我甚至暗自寻思,喝茶就要喝个痛快,当捧大茶碗,一饮而尽才酣畅。如此小巧、精致的盖碗,或酒盅大小的小盏,折来倒去,极不过瘾。看主人泡茶,那双洗杯不怕烫又灵活自如的手,一直吸引着我的眼球,觉得很有意思。那次初品工夫茶,没感觉到如好友描述的那种茶香,苦似乎大于甘。连喝了许多杯后,我带着些许甘苦回味返回住处,怀着战友相会的美好记忆上床睡觉。平时,我沾枕即着。可奇怪的是,那一晚竟失眠到凌晨4点还无法入睡。我暗自思量,也许是喝工夫茶喝的。翌日,从战友口中得到肯定的答复。
初喝工夫茶的人往往会醉茶,但战友两眼放光地强调,多喝几次就会渐渐习惯,还会爱上工夫茶。随着在广东工作时间的延长和生活的深入,我对工夫茶的了解也渐渐丰富起来,什么凤凰乌岽茶、岭头单丛茶、八仙茶,什么鸭屎香、蜜兰香、芝兰香、肉桂香,等等,自然也是时常挂在嘴上的。
到潮州工作,渐渐融入这里的生活,成为这座城的一分子。闲暇时用心感受,我发现自己对工夫茶所知可谓浅陋。潮州工夫茶,是一本厚重的书。它是历史书,起于明代,盛于清代,推向世界是现代;它是数学书,“茶三酒四踢桃二”“一斤四十泡,三杯无余缺”,全是计算好的;它也是教科书,讲究“酽、热、香、滑”,规范“治器、纳茶、候汤、冲点、刮沫、淋罐、烫杯、洒茶”八法。当然,它更是生活百科书,“潮阳红泥炉、颜家茶锡罐、潮安陈氏扇”“假力洗茶渣”,是丰沛有味的生活。我也渐渐懂得,喝工夫茶沏茶要工夫,喝茶也要工夫,不光口腔舌尖上能品出茶香,啖出回甘,眼里也得看出茶色,色润眼底,香留口齿,甘甜沁心。
生活离不开菜市场。来潮州后,我和妻子到附近的菜市场买菜,每次归来,全家都神清气爽,这份好兴致源于菜市场,仿佛潮州的菜市场蕴含着一种独有的愉悦。第一次买菜,是在一微胖爱说爱笑的安徽大姐摊档买的青菜,算好账后大姐顺手送了几根葱,我和妻子感觉这位大姐很会来事儿。潮州牛肉好,接着来到牛肉摊位,是一对潮州母女在打理牛肉,剔骨分肉、削片切丝,手法娴熟,人也利索。正看得出神,年轻女子说了句潮州话,这我可接不上,也真没听懂,赶紧说普通话亮明身份。买好牛肉装袋时,年轻女子又向袋里投了一小包东西。妻子赶忙询问,此为何物?回复:“这是生粉,做牛肉用的。”原来,卖牛肉还搭配调料,潮州人心细。
后来,上菜市场次数多了,我发现这不是一两个摊点的个别行为。几乎所有卖菜的结账后,都会送一小把儿芫荽、一两个辣椒、一小撮儿芹菜。卖猪肉的会多切一小块肉,卖鱼头的会顺手送一块姜,卖田螺送的是一小份七里香,卖鹅肉的会主动往肉里多加两块鹅血。这小小的举动,给我的不仅是便捷,还有友善、诚信与愉悦。
回家我边做菜边想,似有顿悟,为什么潮人敢闯、会闯天涯,潮商遍世界?潮州水美,潮州风纯,潮州人好。先舍后得,以诚布善。
相信在这里住久了,你会处处感受到生活的回甘,如工夫茶般醇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