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长征副刊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永不停歇的脚步


■弓 艳

“今天,将有一位重量级嘉宾出场。他就是我国著名的呼吸病学专家、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原主任委员,这次抗击新冠疫情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前方专家组组长刘又宁教授。”这是在不久前央视热播的《新闻1+1》栏目中主持人对刘又宁教授的介绍。时隔17年,刘又宁的名字因为新冠肺炎疫情再次被大家关注。熟悉抗击非典那段历史的人都知道,刘教授是2003年北京确诊首例非典患者的那位专家。

2月9日上午,当解放军总医院领导打电话来询问刘又宁的身体状况时,他立刻猜出了几分,马上表态:“我身体很好,如果需要,我可以去武汉。我早就做好了准备。”

集中全军医疗卫生界最优势的专家力量,对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驻守的所有点位开展联合会诊和多学科讨论,优化完善治疗方案,提高治愈率,降低感染率和病亡率,是军队前方指挥协调组关键时刻做出的重要决定。

得知刘又宁要去武汉,老伴王睿一边给他收拾行李,一边有些担心地说:“你血糖高,血压也高,到了武汉,就你那脾气性格,工作节奏肯定慢不下来。”

“你帮我把药带够就行了,别的不用担心。汶川救灾那么艰苦的环境,我都能胜任。况且这个新型冠状病毒我也对它有些研究了,你就放心吧。”

也难怪老伴不放心,自疫情发生以来,刘又宁又进入废寝忘食的工作状态。他分析比对了远程会诊的多个病例,对新冠肺炎疫情得出了很多有价值的结论,已经给《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中国医学论坛报》等专业媒体提供了权威的解答。

“我是为重症医学而生的。”此话不假,熟悉宋青教授的人对她的第一印象就是率真、干练、热情、敬业。

今年春节前,还在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医院工作的宋青因为当地发热病人激增,每天都奔波在三亚的各个定点医院之间,指导输入性病例的诊治和抢救。大年三十,她接到了命令:立刻返京,原地待命。从大年初一下飞机回到北京这天起,宋青就像一个飞转的陀螺,一刻都没有停下来。

在一次次远程会诊中,宋青对危重症患者的血氧饱和度极为关注。得知前方救治设备和各种仪器极为缺乏,她立刻自己购买了100台氧饱和仪捐给前方医院。一周多的时间里,天天盯着会诊屏幕的宋青心急如焚。去武汉的行李,从海南回来那天就已经收拾好了,确诊病例和危重症患者数字的急速攀升,让干了一辈子重症医学的她坐立难安。

“院长政委好!我再次向你们请战。这些天,我远程会诊了几十例危重症病人,从他们表现出的症状看,我认为一线急需呼吸、急诊、心脑血管和重症医学方面的专家。请求组织上立刻派我去吧,北京的专家还有很多,不差我一个,但武汉的危重病人需要我!人命至重,有贵千金。救命的时候到了,我必须去,请批准!”这已经是宋青第3次向组织请战了。

2月9日晚,随着专家们陆续抵达武汉,刘又宁担任组长、宋青担任副组长的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前方专家组正式成立。他们的到来,就像一面旗帜插在了战斗前沿,极大地鼓舞了前方医疗队员的士气。

来不及休息,专家组连夜投入工作。这之后近两个月时间里,白天,专家们马不停蹄地奔波;夜晚,他们常常归纳总结、奋笔疾书至凌晨。

从中部战区总医院到火神山医院,从泰康同济医院到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光谷院区,这就是专家们每天的工作路线。只要危重病人需要,无论什么时候,他们都是随叫随到。

会诊过程中,刘又宁发现危重症病人的病情发展迅速,情况复杂,要保证救治效能的最大化,就要尽快在国家诊疗方案的基础上拿出一整套符合任务部队实际的诊疗方案。

晚上11点,老伴王睿照常接通了和刘又宁的微信视频,突然发现他眼睛红红的,赶紧问他怎么了。刘又宁知道瞒不过去了,才说:“明天北京那边有人过来,你帮我带一些药过来吧。本来想扛一扛的,但老这么疼也不是个办法,好在方案已经出来了。”王睿既心疼又无奈,只能隔着屏幕交代几句,然后连夜帮他准备治眼睛的药。

两个人每晚通话说着说着就聊到了业务,尤其是新冠肺炎患者的用药方面,他们讨论得最多。王睿作为临床药理专家,总是能给刘又宁最中肯实在的建议。老两口远隔千里、并肩作战,每晚的交流让他们忘却了工作上的苦累,又添了一份暖暖的安慰和动力。

很快,由刘又宁主笔、军队前方专家组总结出来的《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疾病诊疗方案》在前方所有任务点位迅速推行,成为一线医生诊治新冠肺炎患者的重要遵循和指南。

初到中部战区总医院的宋青,走进“红区”的当天,就指出了影响救治率的关键因素:重病人不能分散在各个科室,必须抓紧成立重症病房ICU。

省妇幼保健院光谷院区和中部战区总医院的领导马上采纳了宋青的意见。病房建起来了,仪器设备也安装好了,可人怎么办?宋青眉头紧蹙,稍稍思考了一下,马上表态:我来培训!办法总比困难多。这是宋青碰到难题时的一贯作风。

一天晚上,宋青刚从“红区”出来,正好遇到要接班的内分泌科医生小朱。边换衣服,宋青边问她:“你会看呼吸机和ECMO吗?晚上重病人如果有病情变化,你知道该怎么处理吧?”看到小朱回答得不是很肯定,宋青立刻停下来,耐心地给小朱讲。晚上值班哪类问题是特别常见需要注意的,现在哪个病人最有可能会出现哪类情况,仪器上的哪些数值到了哪个界限就要采取措施等等。宋青在最短的时间里,简明扼要地给小朱上了一课。

第二天一早进了病房,宋青第一件事就是找到小朱,问她前一天晚上的值班情况。小朱兴奋地告诉宋青:“教授,我昨晚听您讲完,心里不慌了。虽然出了点小情况,但我就按您跟我说的那样,处理得很好。我实在是太幸运了,能跟您这样的大专家近距离地学习。”

不只小朱医生有这样的感受,所有跟宋青一起工作的人,都能感觉到她对病人的关注心细如发,她对专业的热爱执着投入,她对年轻医生的传帮带也不遗余力。

“我们年轻时,不就是这么被老专家们带过来的吗?医生的敬业和专业精神不是与生俱来的,它需要代代传承。所以说我们前方专家组怎么做,所有的医疗队员就会跟着怎么做,这既是责任,更是传承。”

此时,正在火神山医院参加病例讨论的刘又宁刚好也说到相同的话题:“咱们医疗队管这么多病人,光靠前方不到20个人的专家组哪够啊。我们专家组要做的就是拿出可行性意见来,给出规范的治疗方案,然后手把手地教。我一个人能带出几个、几十个人来,然后这几个、几十个医生再分别去带一个战斗单元,那仗不就好打了吗?”

刘又宁和宋青两位专家虽然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战斗,但多年的从医经验、多次执行急难险重任务的经历让他们的战略思维和作战理念不谋而合。

“妹妹,你好啊。我听宋青说了,咱们的志愿军好姐妹又打了个胜仗,真为你高兴。加油啊,希望早点听到你出院的好消息。”正在说话的是宋青88岁的老母亲余奶奶。她是一位志愿军老兵。此刻,余奶奶正在鼓励视频那头的一位重症新冠肺炎患者——87岁的志愿军老战士李奶奶。站在李奶奶身边的宋青也向母亲挥手致意。

这次连线让两位老人都很激动,为了给李奶奶加油打气,宋青的母亲还唱起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让两位年龄相仿的志愿军老兵,通过自己的微信建立起联系,让李奶奶调整心情,积极配合接下来的治疗,这是宋青想出的招数。

在省妇幼保健院光谷院区为重症患者章女士会诊时,宋青提出要上ECMO,主诊医生有些犹豫。宋青当场拍板:“必须上ECMO,再晚这个人可能就没了。按我说的办,有问题我来担。”

这和宋青到武汉后会诊第一例上ECMO的患者情形很相似。当时医院还没有这样的仪器设备,那晚,宋青想方设法从火神山医院借到了一台ECMO。几经周折,直到凌晨四点,患者终于上了ECMO。

那例患者抢救成功后,宋青走出病房,看着没有星星的夜空漆黑一片,她眼中盈满泪水,突然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很值得。干了一辈子重症医学,跟死神搏杀是经常的事,不轻言放弃就是这个学科和专业的灵魂。在每天向全国公布的数字和百分比里,谁能想到,在每个小数点的背后,都是医务人员在拼尽全力与死神搏杀。放弃,怎么可能有最后的胜利?

小梁医生的手机上保存着宋青发来的一条微信:见到多重的病人,都不能轻易断言希望不大。这种暗示会传递给团队的其他人,病人也可能会失去信心。这个连锁反应一旦形成,死神就容易把人抢走。通过这次任务的历练和培训,宋青希望这些来自各个学科的医护人员都能成为掌握危重症病人救治技术的骨干力量,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前几天,早已痊愈出院的章女士还发来微信,送上真挚的问候。李奶奶也在逐渐恢复,和宋青的母亲高高兴兴地通了几次话。还有一位经宋青全力抢救过来的病人,发来一段在家做广播体操的视频……经宋青之手会诊、抢救过多少病人,她已经记不清了,但只要看到病人们痊愈出院,发来信息,就是最令宋青感到欣慰和幸福的事。

从中部战区总医院到各个任务点位之间的几条路,刘又宁太熟悉了。乘车去会诊的路上,眼看着路边的树木从经历风霜雪雨到绽放出满树繁花,他的心里好像也洒满了阳光。手机震动了一下,刘又宁一打开就看到老伴发来的一幅画。那是7岁的小外孙女画的,上面写着:姥爷赴前线,孙女加加油。还有一句外孙女萌萌的语音:我要为姥爷和医生们加油,你们都是超级英雄,我长大了也要当医生。那一刻,刘又宁的心都要被暖化了。

车子到了目的地。刘又宁第一个下了车,精神抖擞地向前走去。跟在他身后的宋青突然想到了那天节目里主持人问刘又宁的问题,“教授,您这个年龄可以不去武汉,可为什么一定要去呢?”刘又宁回答他:“我们那个年代流行一首歌,叫作《革命人永远是年轻》。我觉得自己一上战场,一到病房,浑身都是劲儿,感觉自己还是个年轻人……”

身穿迷彩的两个人一前一后,大步流星地走进了火神山医院的大门。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