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多年前,我第一次听《陪你一起看草原》这首歌,便非常喜欢。它的歌词画面感强,有绿草、蓝天、白云、大雁,有斑驳的野花和蜿蜒到天边的小路,构成草原的“基本要素”几乎都包容进歌词中。比歌词更有味道的,是它的旋律。它以蒙古族民歌为基调,又糅入通俗歌曲的一些成分,听起来亲切自然。单纯的草原民歌如长调歌王哈扎布的经典曲目《走马》,曲调雄浑激越,演唱难度大,一般人不敢问津,而这首《陪你一起看草原》,词曲更加贴近百姓,人人都可以跟着旋律哼唱。
近些年来,草原歌曲的认可度越来越高,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草原歌曲一般具有通俗性、抒情性、地域性的特点。它的歌词明白晓畅、生活色彩浓厚,旋律自然流畅,唱起来上口,听起来也舒服。许多草原歌曲成为广场舞的伴奏曲,原因大概也在于此。草原歌曲叙事少、写景少、抒情多,即使是叙事写景也只是作为由头和载体,主要还是为了抒情,所以它能够引起大家的共鸣。草原天高地广、幅员辽阔,孕育出来的歌曲意象也是开阔的。它抒发的不是小桥流水式的感情,不是江南民歌那样精巧、细腻的感情,而是千里放歌、万马奔腾的豪迈情感。也许它不够精致、不够细腻、不够温婉,但是它更加开阔、更加博大,抒发的是一种“草原情”。
通俗性、抒情性、地域性不是草原歌曲专属的特点,而是各地民歌的共同特点,但草原“天大地大”这种特性,给草原歌曲的抒情赋予了不同的质地。许多优秀的草原歌曲都有着非常开阔的视野和胸襟。比如《牧歌》,将高远的蓝天大地收在眼底、握在手中;比如《蓝色的蒙古高原》,把广阔的高原作为具体场景的参照系;再比如《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将山河大地、父母亲情,自然景观、人文情怀作了一体化的处理。在这方面,《莫尼山》应该说达到了新的高度,蒙语歌词营造的意境,让人更加感受到歌曲在感情上的旷达、豪放、丰沛。
倾听草原歌曲,在想象中拥抱草原,大草原的清风、阳光、花草能够给心灵带去舒缓和慰藉。有一年,我去吉林白城出差,其间我有意找了一处草势很高很密的野外草地直接躺下,四肢展开,面向高天。温暖的阳光透过草丛的缝隙,影影绰绰地泼洒在我身上,清风吹来,周围的花草随风舞动。那个时候,尘世间的喧嚣立刻被远远甩到了身后。清凉的微风、温暖的阳光、坚实的土地、苍茫无边的草原,将我全身上下、里里外外,洗了个通透。来自大地的伟力悄然渗入骨髓,浑身轻松爽快,疲惫感荡然无存,那真是一种奇妙的感觉。倾听草原歌曲的时候,也能找到这样的感觉。
草原歌曲的魅力,折射的是草原文化和草原历史的魅力。它所抒发的“大感情”,是我们都需要的,特别是在紧张的生活节奏中,人们对这种感情的需求就更普遍、更迫切了。草原歌曲取得了超越特定地域的广泛影响力,这可能是一个重要原因。
人类精神生活有一个特点:少儿时爱憧憬,对美好生活充满向往;老年后爱回顾,对既往生活不断追忆。即使实际生活中,我们不曾去过草原,但是精神上我们对它总有一种向往。或许,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草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