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军营观察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特战小队长是怎样练成的


■本报特约记者 王钰凯 孙利波

2017年,马新庆刚毕业,成为第76集团军某旅特战小队长。他并不知道特战小队长到底是个什么样子。他只是觉得,在战斗力体系之中,任何岗位都必然有它存在的价值。

“‘小分队打大仗’‘以小制大’是特战小队的作战理念。”如今的马新庆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这种小型化、专家化的编制,使特战小队更加精干、灵敏、快速、高效。

按照构想,未来战场上,特战小队长将带领队员,完成侦察、引导、破袭等任务。但目前的实际情况是,有的特战小队长在指挥判断、特战技能、教学管理等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短板。

成为一名特战小队长,或许并不全由个人选择。但如何当好一名特战小队长,一定是个关于选择的故事:如何去训练、如何去带兵、如何去指挥……这是特战小队长必须回答的时代之问。

“超越自己,就没有完成不了的任务”

清风吹过,悬崖峭壁上一丛灌木露出黄绿色的小刺。在绿叶的掩护下,这些刺穿过马新庆的迷彩裤,扎进他的腿里。

马新庆并不在意,而是向断崖顶端又迈进了一步。

体重75公斤,负重35公斤,断崖高差60米……马新庆手抓12毫米粗的攀登绳,双脚踩在崖壁上,身体几乎绷成90°。

这是去年陆军首届特战小队长集训中的攀登课目比武。

爬了不到一半,马新庆就感觉汗水浸湿了全身,体力开始飞快地流失。

一不留神,攀登绳开始在他手中打滑。在身体下坠的瞬间,马新庆再次握住了攀登绳。但摩擦产生的高温,还是把他的手烫伤了。

“我是一名特战小队长,无论如何都不能放弃。”马新庆咬紧牙关。

继续向上爬,在靠近顶部的位置,马新庆瞅准一个枯树枝,一把抓住,顺势翻上山顶。他感觉嗓子在喷火,但根本没时间喝水,山下还有多名战友等待跟进。

迅速观察周围,马新庆确认没有敌情,一个转身甩掉身上的背囊,把自动保护器挂好后扔了下去,辅助后续的队友攀登。

后续的课目还有滑降、投弹……比武接近尾声,所有人都精疲力竭。

最后的课目是搬运伤员。面对75公斤重的伤员,其他参训的特战小队长大多选择4个人一组,抬着伤员前进。但马新庆选择和队员袁磊一起,扛着伤员跑。

“4个人抬是轻松很多,但速度提不起来。”马新庆和袁磊架着伤员,一路冲到终点,才停下来拔掉腿上的那些刺。

那次集训是对特战小队长单兵能力的一次全面检验和锤炼。而马新庆的表现,充分证明了他作为特战小队长的实力。

特战小队长必须是团队中的全能选手。按照大纲规定,特战小队所有战斗岗位的课目,特战小队长都得掌握。

然而,成为一名全能特战队员绝非易事。马新庆形容自己军旅这一路,是充满血汗的“自我超越之旅”。

18岁那年,马新庆参军入伍,成为一名炮兵。但他不甘心,一心想当“超级战士”。

当兵第3年,他参加了特种兵选拔,如愿来到了某特种大队。

报到那天,他注意到特种大队营区内的宣传灯箱上,张贴着“特战兵王”的照片。

“他们都是我学习和赶超的对象。”马新庆立下雄心壮志,将来也要让自己的照片登上宣传灯箱。

在新岗位,他不计代价地流血流汗,全身心地投入特战训练。

转岗仅一年多,马新庆就报名参加了全军特种兵大比武,并在伞降渗透课目比武中赢得了3块奖牌,荣立二等功。

当时,马新庆熟练掌握了20多种特战课目,以及12种主战装备,已经算得上单位顶尖的特战队员之一。

然而,在2013年的一次“跨越天堑”课目训练中,当他右手拿枪射击、左手抓滑轮从8米高台滑下时,滑轮上的一颗螺钉突然脱落,马新庆直接摔了下去。

“大概从7米的高度落地,右脚脚踝粉碎性骨折。”马新庆回忆说,当时医生在伤处开了3刀,缝了23针。

受伤后很长一段时间,他连最基本的体能训练都难以完成。

一时备受打击,马新庆的心里也经历了一场艰难的 “战斗”。

他甚至一度想要退伍。

然而,想当“特战兵王”的梦想是那样强烈,只要有一点火苗就会熊熊燃烧。

那年服役期满,马新庆继续留队,并开始努力做康复训练。一年后,他的训练成绩甚至超过受伤前的水平。

这一次,马新庆得以顺利提干,进入军校深造。这些都为他成长为一名特战小队长,打下了坚实基础。

如今,带领着一支特战小队,马新庆的单兵能力更加精进。

凭着一身硬功夫,2019年10月,他从全军特种部队推荐的近百名特战队员中脱颖而出,执行了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和第九届北京香山论坛安全警卫任务。

“很多时候,我们其实是与自己在战斗。”马新庆说,“超越自己,就没有完成不了的任务。”

“特战小队长手下没有带不好的兵”

催泪弹散发出的白色烟雾里,冲出一只土蜂,落在马新庆举着喊话器的左手上。

这只手,距眼睛不足30厘米。蜂刺缓慢扎进皮肤的感觉类似打针,但要更刺激一些。伴着刺痛感而来的,是更多土蜂。

马新庆没有逃跑,因为他是这项训练任务唯一的教官。

这是第76集团军某旅首次以特战小队为单位,进行的“魔鬼周”训练。

就在刚才,一枚催泪弹在屋内爆炸,震落了屋檐处的土蜂窝。马新庆抄起喊话器命令道:“所有人!继续执行任务!”

一群土蜂飞向马新庆,落在他没有防护的头部和双手。

此刻,马新庆依然没有终止训练。他深知,特战队员绝不能后退,因为“战场上的很多突发情况远比眼前的景象危急得多”。

将特战小队与“魔鬼周”训练相融合,是该旅对特战小队训练模式的一种新探索,也是马新庆作为“魔鬼教官”的新考验。

在日常训练中,特战小队长是天然的组训者。

部队调整改革后,马新庆注意到的第一个变化,就是体能训练不再由连队统一组织,而是由特战小队长各自带队组训。

“组训权”在手,马新庆想出了不少新招。

他为每名队员量身制定了专属体能训练计划。为了检验体能训练效果、形成激励机制,马新庆每月组织一次“健美比赛”。

晚点名结束后,队员们进行完体能“小练兵”,就亮出自己的肌肉块,由马新庆拍照记录。他们评选出肌肉块最大的“肌肉男”,每个人还与自己前一个月的照片对比,观察肌肉增长情况,修订训练计划。

“上级制订的训练计划没法具体到个人,但小队长一定可以。”马新庆说,“训练要因人而异,避免‘一锅煮’的现象。”

在小练兵、小比武的过程中,特战小队内部也更加融洽和默契。在实战中,这种默契就是实实在在的战斗力。

猎人训练基地,半人高的野草丛中,马新庆探出脑袋,观察敌情。他伸出左手打出一个手势,特战小队迅即分成4组,呈前三角队形前出。

运动过程中,队员们相互配合,保持着自己的观察范围,避免盲区的出现。

“在特战小队中,战术队形指挥是个很重要的内容。”马新庆说,小队成立之初,很多队员都不太懂“队形与运动”,他只能一点一点去教。

为了让大家有更直观的感受,马新庆将树枝和石子摆在地上进行讲解。树枝代表地形,石子代表队员。

一开始,马新庆通过边下口令边纠正的方式,让队员们做出基本动作。之后,他将口令换为各种声音,如敲棍子声、吹口哨声。最后阶段的无声训练,队员们会根据旗语、手语等内容,完成战术队形切换,精准执行战术动作。

要打造过硬的特战小队,特战小队长必须能带兵。按马新庆的理解,就是“特战小队长手下没有带不好的兵”。

在团队里,邵明晨因自幼习武,性格粗犷,素有“倔牛”之称。他曾因思想一时转不过弯,当众顶撞新兵班长。很多人都把他当“刺头兵”。

刚来到特战营时,各单位都不愿意接纳邵明晨。但马新庆请求留下他。

“我能带好他。”马新庆向连队保证。他看重邵明晨身上那股不服输的劲:“只要带得好,这会是个难得的好兵。”

事实证明了马新庆的判断。

按照马新庆制订的专项训练计划,经过一段时间的“魔鬼训练”,邵明晨很快在同年兵中脱颖而出。在上级组织的75公斤级综合格斗比赛中,他仅用25秒就击败了对手。

那一年,马新庆所带的特战小队荣获集体三等功,包括邵明晨在内的2人荣立二等功。

这些荣誉,无不证明了马新庆的带兵能力。

“魔鬼周”训练胜利结束,队员们将马新庆涂成“泥人”,欢呼着将他抛向空中。

那一刻,马新庆笑得比谁都开心。

“我永远不会放弃受伤战友”

下士程宝平看到了许多面红旗。他伸手去抓,却没抓到。随即,他两眼一黑,跌进一个水坑里。

几分钟前,特战小队长马新庆听到程宝平说“不行了”。但马新庆不知道是何种程度的“不行”,只是将通信兵的电台和程宝平的背囊交换了一下。

当看到程宝平去抓红旗时,马新庆非常肯定:他真的“不行了”。因为,水坑的四周,根本没有红旗。

2018年7月,陆军首次组织特战小队考核比武。马新庆带着这支特战小队,代表第76集团军某特战旅,从干燥的西北驻地,征战西南湿热的考核比武场。

考核场仅有的标识物是导调组插的红旗。作为特战小队的导航员,程宝平的任务是找到每一面红旗,确保路线正确。

由于背囊太重、天气太热,队员们的出汗量几乎是平时的两倍。

程宝平突然晕倒,马新庆丢下背囊,冲过去检查他的情况。

“是体力透支。”马新庆稍微松了一口气。

救护车随即开过来,医生想将伤员抬上车。

然而,程宝平一旦上车,就意味着他退出了比赛。按照考核细则,如果特战小队减员,总成绩扣100分,后续课目分扣20%。那就意味着,马新庆和他的队友们必输无疑。

“怎么办?”马新庆感觉到一阵心悸。裁判员、军医、队员……每个人似乎都在向他看过来。

出发时,单位领导说的话最先闪过马新庆的脑海:“这次考核就是实战!”

实战时怎么办?马新庆想起在军校学习时教员的一次提问:“敌后作战,队员负伤,是救伤员还是完成任务?”

不少人都回答“完成任务”。

这个答案,马新庆并不认同。他有自己的信念:任务要完成,伤员也要救。

在所有人焦灼的目光下,马新庆做出决定:原地警戒,进行战场救护。

队员们将程宝平抬到阴凉处,卸掉装具,解开上衣,用头盔舀着水坑里的水,不停地往他的头上浇。

与此同时,马新庆指挥两名队员将背囊加装防水袋,用铁锁和背包绳连接,制成简易漂浮器材,准备带伤员横渡前方水域障碍。

待程宝平意识稍微恢复,队员们将他抬上漂浮器材,边游泳边推着他渡河。上岸后,两名队员顾不上穿作战靴,架起昏迷的程宝平就往前跑。其余队员带着全队湿透的物资,紧跟在后。

看到这一幕,周围的人一片沉默。裁判一时不知道是否该叫停比赛,两名抬着担架的救护人员心急如焚,1名负责保障的院校学员甚至掉了眼泪。

马新庆顾不了那么多。他只有一个信念:一定要把所有人带到终点。

在最后一个登机撤离课目中,马新庆在关闭机舱门时用力过猛,不小心夹破了右手3根手指,鲜血直流。

直到考核结束,马新庆都没来得及包扎伤口。他忙着和救护人员一起将程宝平抬上救护车。

此时,程宝平已经能睁开眼睛……

考核组的评委递来成绩单,马新庆看了一眼:因为拖带着一名伤员,他们考核用时比平时训练慢了不少,最后3个课目的战术分也基本被扣完。

在10多支参赛队中,马新庆和队友们只夺得了第4名。但他觉得值:“作为特战小队长,我永远不会放弃受伤战友。”

特战小队长群体在这场考核比武中的表现,引发了各级的深度思考。

“敌后行动,通常不方便大事小事请示汇报,小队长拥有相当的自主决断权和临机处置权。”某集训队教官指出,作为全队的战斗核心,特战小队长精通指挥,率兵可“以一当十”。

两年多来,马新庆带队参加了陆军“特战奇兵-2018”考核比武中的特战小队比武课目,组织了旅里两届“魔鬼周”集训,参加了2019年的陆军特战小队长集训……随着自身经验、能力不断提升,他正带领队友们,向顶级特战小队加速迈进。

这个时代,像马新庆这样不断奋力前行的特战队员还有很多。在他们共同的努力下,中国陆军特战小队的战斗力会越来越强。

图①:演练中,特战小队长马新庆(右一)向队员们布置作战任务。

图②:“魔鬼周”训练中,特战小队长马新庆担任教练员。

图③:“魔鬼周”训练胜利结束,特战队员们将特战小队长马新庆抛向空中。

张海虎摄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