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长征副刊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冲锋背后的冲锋


你可知道,在战“疫”一线,有这样一群士兵,他们伴随医护人员出征武汉,默默奋战在后勤保障岗位上。他们有的负责饮食配送,有的从事通信保障,有的担负环境消毒……

如果说战斗在一线的医护人员是与新冠肺炎短兵相接的冲锋者,那么这些默默无闻的后勤保障战士就是他们背后强有力的守护者。在不同岗位上,他们也在冲锋。

本期“士兵面孔”,聚焦西宁联勤保障中心身处防疫一线的几名战士。防护装备下,或许我们难以分辨他们的面容,但当与他们眼神相遇,我们就会感受到军人特有的坚定、果敢与必胜信念。

“失联”的通信兵

夜色笼罩着知音湖,辛向阳的电话怎么都打不通。回住处的班车上,大家焦急地等待着他。忽然,辛向阳一阵风似地跑来,满头大汗,略显疲惫。

扎根通信岗位22年,辛向阳已是一名二级军士长,在支援湖北医疗队战士群体中是名副其实的老大哥。

“你的电话打不通,怎么这么晚才忙完呀?”有人不禁问起。

“刚从‘红区’出来,没带手机。”负责火神山医院通信保障工作的辛向阳,几乎每天都会遇到让他头疼的事,而他一进入“红区”,就意味着要“失联”了。

入驻火神山医院之初,医院机关要调取病区的监控视频,却发现视频内容与标注的病区不对应。原来是建设之初,安装单位匆忙中搞错了视频与病区的对应关系,医院开始接收新冠肺炎确诊患者后,建设单位撤离,通信设备由医院勤务队接手。

监控设备个体差异大,一般都是安装、调试、维修“一条龙”,厂家不在,怎么办,大家一脸无奈。辛向阳说:“我试试看吧。”

穿戴好防护服后,辛向阳进入“红区”,一一查看每个摄像头的位置和IP地址,反复测算排列错在什么地方。凭借着敏锐的洞察力和多年通信保障经验,辛向阳很快理出了头绪,将摄像头和IP地址重新排列,恢复了监控的准确定位。

为了达到感染控制要求,医院感控科必须全时全程监控医护人员穿脱防护服的过程,以便及时发现问题,规避传染风险。这套监控系统采用全新的技术,十分复杂,而负责监控系统维护的正是辛向阳。数十个账号要定期调整权限,上百个摄像装置需要巡查巡修,辛向阳也在努力为医院的感染控制做着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感染控制助理员薛鑫提起这套监控系统时连连叫好,但他不知道的是,维护这套系统的正是这位同机从兰州而来的老班长。

火神山的通信保障,有太多值得学习的先进内容:5G远程会诊、感染控制实时监控、病区视频通联系统……越多的新技术,就意味着有越多的挑战,而面对这些挑战,辛向阳总能成功应对。

一天,重症监护病房电话线路出现故障,辛向阳做好防护后深入其中,在生命体征监护仪的滴滴声中,带着三层手套,快速完成接线。很快,电话恢复了。ICU医生竖起大拇指:“厉害!有你在,我们的电话就可以随时保持畅通。”

医院的电话随时畅通,但辛向阳却因为穿着防护服,不方便接听电话,而经常被人责怪“失联”。战友开玩笑说:“你这个通信兵业务不精。”辛向阳说:“我的电话打不通,是为了保障医院的电话畅通,这才是通信兵存在的真正意义。”

心声

愿电波永不消逝

■辛向阳

从电话线路到视频会诊系统,从对讲机到5G手机,看得见的线路与看不见的电波像桥梁一样,连接起白衣战士与患者。有幸加入这场战斗,我愿让沟通的桥梁畅通无阻,让生命的电波在火神山永不消逝。

直面风险的消杀员

穿防护服、戴护目镜、套鞋套……清晨,一到医院,上等兵张耀武就开始忙碌。穿戴必须按顺序进行,穿好后,战友帮张耀武从头到脚检查了一遍,确保无误,拍了拍肩膀示意,张耀武背起喷雾器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这次穿戴花了20分钟,有时,张耀武一天要完成3次这样的穿戴。张耀武是医院消杀队的成员,负责每天3次给院区内环境消毒。因为频繁进入“红区”,感染风险高,工作期间必须按二级防护进行穿戴。

虽然防护到位,但危险还是无处不在。一次在患者通道进行消杀时,张耀武发现一张损坏的病床占道,形成消杀死角。就在他把病床推开转身时,防护服不小心勾住病床残缺处的挂钩,被扯开一条口子。

衣服破损就意味着防护失效。张耀武迅速走出“红区”,在缓冲区完成体表消毒,才开始细细检查。庆幸的是,破损的只是两层防护服中白色的外层,蓝色的内层并未受损,一场虚惊。

消杀工作是降低病毒传播风险的重要手段,医护人员称消杀队员为“健康守门员”。但在为医护人员守住健康防线的时候,张耀武却时刻面临着各种不可预知的风险。

亲友打来电话叮嘱张耀武:“‘红区’危险,要少去。”可风险越高,越是消杀的重点,患者电梯、CT室、检验室、救护车、医疗垃圾暂存间……这些危险区域,张耀武都没少去。

消毒的药剂分为空气消毒和物表消毒两种。药剂不同,侧重的功效不同,一般两人一组搭配喷洒。一次在完成消杀后,脱下防护服,张耀武突然发现,他和同组战友喷洒的药剂气味相同,都装成了空气消毒剂。用空气消毒剂给物表消毒,效果肯定要打折扣,重新喷洒又费时费力。反正两个小时后,下一轮消杀就要开始了,还要不要重新喷洒?张耀武在心里打鼓。

“不能给病毒留下一丝可乘之机。”短暂的思考后,张耀武还是重新装上物表消毒剂,走进了“红区”。

医院区域大,每次消杀的面积约为5万平方米,其中“红区”面积1.5万平方米,且因为是立体式全方位消杀,实际消杀面积远远大于这个数字。一次消杀作业,张耀武要背着40斤重的药剂和喷雾器连续工作3个小时,期间还要完成多次药剂添加,是个实实在在的体力活。每次脱下防护服,贴身的衣服都被汗水浸湿,一拧就出水。

为了保证有足够的体力应对高强度工作,每天回到休息的地方,张耀武还要做仰卧起坐、俯卧撑等体能锻炼,然后早早地上床睡觉。不怕危险,并不是盲目蛮干。张耀武知道,足够的锻炼和睡眠是增强免疫力的重要途径。

他的做法被很多战友借鉴,但张耀武为此也放弃了不少读书学习的时间。张耀武是大学生士兵,今年他要报考军校,到武汉执行任务时,随身也携带了不少复习资料。但一个多月来,能够用来读书学习的机会屈指可数。

“人生或许会因此产生遗憾,但重来一万次,我还是会这样选。”这是在张耀武出征前,在请战书中写下的一句话。

心声

选择无畏

■张耀武

怕吗?曾经有过。但看到那些被病魔缠绕而痛苦的患者、为了挽救生命而挺身而出的战友,我选择无畏!

不愿署名的“兵记者”

日落时分,泰康同济医院感染十科上夜班的一个医护小组拖着疲惫的身躯走出“红区”,经过几次消毒、脱防护器具,才来到无污染区域。因为长时间穿戴防护器具,医护人员的双手、面部被捂得发白,额头上印着深深的勒痕,个别人员鼻梁处皮肤出现破损。上等兵周杰拿着相机,悄然走近,按下快门,在医护人员不经意间,记录下他们此时的模样。

为了这一刻,周杰候在这里反复调试镜头,设计取景,为的就是抓拍下这最真实最生动的一幕。很快,这些照片出现在网络上,引来网友好评一片:“这就是英雄,向你们致敬”“军人是国家真正的脊梁”……

每每看到这些网友的留言,周杰都非常欣慰。身在其中,周杰知道有太多人为战胜这次突发疫情付出了努力,这是当下也是历史,这是使命也是担当,这是牺牲也是成就,应该让更多人知道。在站岗执勤之余,周杰拿起相机和笔,干起了副业——记录、传播身边的点点滴滴。

曾经一段时间,有的患者对新冠肺炎医疗手段和效果不甚了解,出现了紧张和焦虑情绪。周杰利用医院首批治愈患者出院的机会,拍摄了大量患者治愈后在医院留观期间生活、锻炼的照片,并对出院仪式进行全程拍摄,提供给各大媒体。

在“红区”工作的护士是接触病人最多的群体,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非常辛苦。周杰一直想宣传她们的事迹。为了在不影响大家休息的情况下收集素材,周杰就在通勤车上,利用接送护士们上下班的时间进行采访。因为对一线医护人员熟悉,掌握大量的文字和图片资料,周杰成为许多到医院采访的媒体记者必找的人。在疫情最吃紧的那段时间里,他配合或独立完成的新闻稿件和照片,经媒体发表后,许多医护人员的先进事迹被大家所熟知。

但令人奇怪的是,这些作品都没有署周杰的名字。其实,这是他自己的要求。周杰执行此次任务的事一直瞒着父母,他希望快结束的时候再跟父母说。“天天在医院跑,风险肯定有,不想父母操心。”

夜深时分是周杰最珍惜的时间。每天此时,他才有空坐下来翻看笔记和照片,把所见所闻整理成文。台灯将背影拉长,这位不愿署名的作者又开始记录起一个个抗疫故事。

心声

记录感动

■周 杰

疫情无情,但在战胜它的过程中,涌现出太多感动、太多美好。我希望能如实记录其中的点点滴滴……这些都是不该流逝也不该忘却的记忆。

饿肚子的送餐员

晨光穿透病房窗户的时候,早餐已摆上患者李女士的床头。虽然只是清粥、鸡蛋和几个小菜,却是根据个人喜好提供的。进入泰康同济医院10多天,李女士已经治愈,即将出院。医院的温馨服务帮助她度过了最艰难的时光,其中最难忘的,就包括这贴心的饮食保障。

在李女士就餐的时候,送餐组组长、四级军士长王梓全正带着战友奔走于医院各个楼层之间,把一盒盒打包好的饭菜送到隔离区门口。为了强化医学防护措施,泰康同济医院人员就餐全部采取按需制作、成品打包、送餐上门的方式保障。送餐负责人就是王梓全。

一腔热血奔赴武汉战“疫”,却被安排天天打饭送菜,平时性格粗犷、干事风风火火的王梓全一开始还有些失落。不过很快他就发现,这还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医护人员和患者对饭菜要求各不相同,就餐人数也是动态变化,甚至同一人每天对饮食的要求也不一样,要实现按需供餐,就得天天统计需求。王梓全每天一大早就到各个科室收集需求,回来后再分类、统计:清真餐、软质流食、糖尿病餐食、高蛋白餐食、儿童餐……2000多人,近10个餐种,漏计就会有人饿肚子,多计又会造成浪费。

跟数字打交道,这名习惯于在训练场上摸爬滚打的老兵并不擅长。为了保证统计准确,他随身带着笔记本,问一个科室,记录一个数据,并让人家在本上核对;回去后,他再进行分类统计,每次都要算三遍,确保准确无误。光此一项,他每天就要花两个多小时。

装有餐盒的保温箱,一个有五六十斤重,刚开始的时候没有电瓶车摆渡,从运餐车到科室之间数百米的距离,全靠人工背运。王梓全体能好,肯卖力,背起保温箱健步如飞,人家搬两趟的时间,他可以搬三趟。早春的武汉气温不高,但王梓全每次送餐都弄得满头大汗。

从统计需求到分餐装盒,再到送餐上门,最忙的时候一天要工作12个小时以上。为了保证医护人员和患者能准时吃饭,送餐员自己吃饭都是等到送完餐后,利用空当期简单解决。为此,王梓全每顿饭开饭的时间都比正常时候要晚两个小时。

一天中午,王梓全送餐到一个科室,护士领餐后发现保温箱里还有一份面食,护士试探着问:“突然有点想吃面,这份面能不能给我呀?”王梓全先是一愣,很快他就取出面食交给了护士:“没问题,你要喜欢,下次提前说,再给你准备。”护士接过面食,开心地转身进屋。回去后,王梓全拿出面包和矿泉水对付了一顿,因为那盒面食其实是他自己的午餐。

在王梓全和战友的共同努力下,泰康同济医院所有的患者和医护人员都准时吃到了称心的饭菜。但王梓全却经常错过饭点,甚至饿肚子。

战友开玩笑说他是新时代的“军需处长”, 王梓全嘿嘿一笑:“没那么伟大,大家吃好了,我饿一顿,不打紧。”

心声

爱,让我全力以赴

■王梓全

能参加这次援鄂任务,我非常珍惜。没想过要做出多大的成绩,但我会在自己的岗位上尽全力做好。因为,我爱这身军装,我知道穿上它意味着什么。

本期撰稿:张  放  刘一波

版式设计:梁  晨

图片摄影:张  放  刘一波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