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长征副刊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与《长征组歌》相伴的青春


■红  雨

我曾采访过马子跃三次,因为他是中国著名男低音歌唱家,他的哥哥马子兴、弟弟马子玉也皆为男低音歌唱家,更因为他是一个与长征有着深厚情缘的人。

马子跃,1945年出生在河北唐山一个工人家庭,1964年参军。他声音浑厚、圆润,演唱风格独树一帜,是深受观众喜爱的军旅歌唱家。从1965年首演以来,他已参与了1000多场《长征组歌》的演出。

我这一代人是读着长征的故事、听着《长征组歌》长大的。长征的伟大,毋庸多言。由这一人类历史上伟大壮举所衍生出的《长征组歌》,也是伟大的——它是对人类崇高精神和伟大信仰的讴歌。

马子跃时常会想起1965年的8月1日。那天,《长征组歌》在北京民族宫礼堂首演。那时的他20岁,眼睛里闪烁着年轻人的光芒。钟声响过,大幕徐徐拉开。观众眼前一亮:红色的天幕、灰色的军装,舞台上是一群穿戴整齐、精神饱满的“红军战士”。台下顿时响起热烈的掌声。那掌声里有期许、有鼓励,更有震撼。

合唱队员们从讲述我军被迫战略转移的《告别》唱到《遵义会议放光辉》,从振奋人心的《四渡赤水出奇兵》唱到险象环生的《过雪山草地》,一直到《祝捷》《报喜》《大会师》……50分钟,10首声乐套曲一气呵成,原北京军区战友歌舞团以精湛的演出,带领观众仿佛回到了艰难的长征岁月。

台上歌声激荡,风云翻涌,台下心随歌动,热泪盈眶。从那一天起,马子跃就知道,“观众给《长征组歌》打了满分”。他也知道,真正让观众震撼的,不是演出的形式,而是萧华的词、4位作曲家的曲,深深打动了观众的心。

为了更深刻地了解长征故事、感悟长征精神,在排演《长征组歌》的过程中,马子跃等合唱队员曾多次聆听老红军讲述长征。那天,词作者萧华来给他们讲课。“写《长征组歌》的时候,眼泪经常打湿我的手稿,那么多的好战士和我一块走的,都牺牲在长征途中了……”萧华讲着讲着就哽咽了。当时,马子跃就有一种强烈的感觉:《长征组歌》,并不是萧华将军一个人在写,而是他跟红军战士共同完成了这部伟大的作品。

萧华一共创作了12首诗,作曲家选了其中10首谱曲。这10首诗涵盖了长征途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战役。有词还得有曲,才能成为歌。谈起《长征组歌》的4位作曲家晨耕、生茂、唐诃、李遇秋,马子跃有些激动:“他们都是八路军出身,参加过抗日战争!”

晨耕,是原北京军区战友歌舞团的团长,1937年参加八路军。开国大典时,他是军乐队的指挥。

生茂,1945年参军,经历过炮火硝烟的洗礼,创作了很多脍炙人口的歌曲,如《学习雷锋好榜样》《马儿啊,你慢些走》《真是乐死人》等。

唐诃,1938年参加八路军,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写了《众手浇开幸福花》《老房东查铺》《牡丹之歌》等上千首歌曲。

李遇秋,11岁参军,一路紧跟革命队伍走进新中国。1950年,组织派他到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干部进修班学习,最后由他完成了《长征组歌》的总谱。

讲到这些前辈、战友的时候,马子跃的神情中洋溢着自豪和钦佩,语气充满怀念之情。

一部经典之作,从创作到与观众见面,凝聚了众多人的心血、智慧和汗水。马子跃说:“长征是英雄的队伍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长征组歌》可以说是满腔热血的人们一个字一个字铸就的。”比如,“毛主席用兵真如神”这句的原词,是“主席用兵妙如神”。试唱时,这个“妙”字发音像“喵”,合唱队员们唱着难受,听着也不舒服,作曲家们便改成了“毛主席用兵真如神”。一个“真”字,唱出了由衷的赞叹和必胜的信心。再比如,“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唱词中,原来是“野菜充饥志愈坚”。但“愈”和“高于天”,有两个“yu”的音碰在一起,“志愈坚”唱起来不是很顺口,作曲家给改成“越”字,就把这些麻烦都解决了。

萧华的10首词,都是“三七句,四八开”,这给谱曲出了难题。作曲家们知难而上,智慧破解,在征得萧华同意后,将原来严格的律诗改成既好唱又不失诗意的歌词。比如《祝捷》中“大雪飞/洗征尘/敌进犯/送礼品”,就被破成活泼跳跃的“大雪呀纷飞呀/为我洗征尘/敌人进犯送来好礼品”,配合上湖南花鼓戏曲调素材,歌曲洋溢出浓浓的喜庆气氛。

1966年,周总理率代表团出访阿尔巴尼亚时,带上了《长征组歌》合唱团。由于人数限制,合唱团只选了18人,马子跃也在其中。《长征组歌》在国外演出大受欢迎。有意思的是,国内演出时,观众在哪个地方鼓掌,在国外演出时,那个地方同样掌声热烈。马子跃由此深切地体悟到,音乐没有国界,对英雄的崇敬是全人类共通的情感。

《长征组歌》首演后的几十年里,马子跃多次重走长征路。他动情地说:“在长征路上,当我的脚印和红军的脚印叠加在一起时,我感到心灵有一种升华。我对萧华将军所写的那些歌词又有了更深层的理解,这是在剧院演出时所感受不到的。记得有一年,我们在瑞金演出,上万名观众跟着我们一起唱,10首曲子他们竟然全都会。台上台下歌声汇聚到一起,台上的演员在流泪,台下的观众也在流泪……”

马子跃的书架上放着两杯土,一杯红土,一杯黄土,是他重走长征路时带回来的。他指给我看时,我们不约而同地说出了那句诗,“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他说:“走到红土地时,我就想起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忍不住趴在地上捧了一把红土放在杯子里,带了回来。到达陕北,红军长征胜利的地方,我又在地上捧了一把黄土。长征就是从红土地走到了黄土地。”

2016年,长征胜利80周年,恰逢萧华将军诞辰100周年。“萧华《长征组歌》文物文献展”在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举行,马子跃为展览提供了很多收藏品,其中就有他重走长征路时收集的军号、手榴弹、马灯、草帽等文物。为配合纪念活动,他还在与上海歌剧院共同演出的《长征组歌》中,担任了“讲述人”的角色。过去的演出,都是10首歌中间穿插歌词朗诵。此次马子跃担纲“讲述人”,省去了歌词朗诵,融入了更多感悟和与观众的互动,带给观众全新体验。

那一天开演前,大乐队与合唱演员已就位,整装待发。只见马子跃步履从容地走上台:“观众朋友,当你们走进《长征组歌》,你们就走进了长征。那铿锵的节奏是历史的回音,那激越的旋律为您再现一部铁血征程……山河记取,天地作证,英雄不朽,红军永生!”话音一落,恢宏的音乐便响彻整个剧场。

“一生演绎、十分珍惜、百人合力、千场亲历、万般思绪”,这是马子跃与《长征组歌》相伴五十多载的真实写照。马子跃说:“我亲历了《长征组歌》演出的全过程,我走过的是一条光荣的路。亲历之后,把所有事情记录下来,在记录的过程中不断有新的感悟,这可能是我一生也干不完的事情。”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