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路上!”这是肖和明的口头禅。他说这话时,总是高昂着头,声音打胸腔里蹦出,透着一股丹田气。
肖和明是我的战友,国内名牌医学院毕业,入伍到武警总队医院。那年,在总队医院招收的地方大学生中,他个头偏矮,可每次队列训练,他的身子都像笔直的电线杆般挺立。
肖和明来自一个偏僻的农村,父母都是农民。肖和明学习成绩在县里出类拔萃,并以高分考入国内名牌医学院。大学毕业之后,他原本可以留校当助教,但他选择了部队医院。问他缘由,肖和明响亮地回答:“我喜欢军营,我把军旅当做人生的荣耀与财富!”
军训结束后,肖和明自告奋勇到总队医院传染科工作。在传染科,肖和明工作得心应手。他还是个文艺青年,喜欢舞文弄墨,他的诗歌总喜欢用三个字:“在路上!”在写给未婚妻的一首诗里,肖和明激情飞扬地写道:
我的理想在路上!
我的爱情在路上!
我的青春在路上!
肖和明不仅在诗歌中喜欢用“在路上”,讲话的时候,“在路上”也时常挂在嘴边。他的普通话带有浓浓的闽南口音,粗犷且充满激情,每当说到“在路上”的时候,目光总是飘向遥远的地方,小眼睛里闪烁着如梦似幻的激情之光。肖和明的这副模样,让大伙觉得他有内涵,懂得玩深沉,干脆不叫他的本名,而是叫他“在路上”。
肖和明在传染科工作的第三年,总队医院要派出六名医护人员到北京参加抗击非典的战斗。为此,总队医院开了个动员大会。那天,会场的气氛很严肃,甚至可以说有点儿压抑。肖和明在这紧要关头挺身而出,他果敢地站起身,把手高高举起,昂首挺胸地说:“院长,我是共产党员,并且是传染科医生,对传染病有一定的研究,如果派我去抗击非典,我一定不辱使命,完成任务!”
大伙的目光齐刷刷地聚焦到肖和明身上,他那高高举起的手臂就像一面鲜艳的旗帜在会场飘扬,那一刻,原本压抑的会场气氛一下子变得热烈起来。其他医生也踊跃报名,很快,他们就开赴北京。
在抗击非典期间,面对亲朋好友的各种询问,肖和明大多数的时候,只简短响亮地回答:“在路上!”
凯旋归来的庆功会上,每个参加抗击非典的人员都要简短地讲几句话。
轮到肖和明发言了,他清了清嗓子:“说心里话,我并不是什么英雄,刚接触病人时,我内心惶恐不安,怕被传染,工作一段时间之后,我才慢慢适应下来。现在胜利了,我高兴之余,内心却有隐隐的痛。因为我不听从初恋女友的劝阻,执意要参加抗击非典战斗,女方认为我很偏执,名利思想太重,便和我分手了。”
肖和明的语调一下子低沉下来,眼里有泪光闪动。也就在那一刻,我们好像才读懂了肖和明,觉得他特别真实。
后来,我转业到地方工作,肖和明也转业到市里的一家三甲医院。这些年,我们之间常有联系,肖和明的口头禅依旧是:在路上!
那些年,肖和明事业顺风顺水,但在个人婚姻大事上却一波三折。直到32岁,他才终于找到了心仪的另一半。
结婚仪式上,当司仪问肖和明最想说什么时,肖和明想了半天之后,用柔韧且富有弹性的声调回答:“在路上!”参加婚宴的亲朋好友一阵哄笑,我却没有笑,我觉得肖和明这句话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肖和明结婚两年之后,有了一个可爱的女儿,他的事业也一直在路上。因为年富力强、业务精通,他当上了传染科主任。又过了两年,国家放开二胎,政策刚公布,肖和明就给我打了个电话,没头没脑地冒出一句:“我已经在路上了。”
十个月之后,肖和明的妻子诞下了胖儿子,我这才恍然大悟他说的“在路上”的含义。那一刻,我觉得肖和明实在太可爱了!
2020年初,全国打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肖和明主动请缨,给组织写了请战书,要求参加援助湖北医疗队,很快获得上级的批准。
肖和明出发的那天夜晚,他的妻子和儿女为他送行。临行前,肖和明代表医护人员作了发言。肖和明的头高高地昂起,声情并茂地说:“根据上级安排,我们要去协助湖北当地的医疗机构救助病人,现在疫情还在上升期,我们内心有惶恐与不安,但战胜困难的意志决不能动摇。”
说到这里,肖和明停顿了一下,目光轻轻地拂过送行的家属,动情地说:“亲人们,你们不要为我们担心,我们永远在路上,我们一定会凯旋而归!”那一刻,亲友团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许多家属都哭了。
肖和明的妻子也一把鼻涕一把泪,她紧紧地拉着肖和明的手不愿松开。肖和明挠了挠头,红着脸说:“这么多人看着,多不好意思。”妻子哽咽道:“你要多保重!”肖和明重重地点了点头。
懂事的女儿跑上前,给了父亲一个深情的拥抱。愣头愣脑的儿子问:“爸爸,你要去哪里?”肖和明知道儿子最爱听怪兽的故事,便把儿子揽在怀里,轻声说:“爸爸打怪兽去了。”
肖和明背起行囊,匆匆离去的那一刻,妻子哭着喊:“老公,我爱你!”女儿喊:“爸爸,你多保重!”儿子大声叫:“爸爸,打完怪兽,早点回来!”
妻子和孩子的呼唤一下子穿透了肖和明的心,他悄悄地抹去眼角的泪水。登机后,他坐在靠窗的位置。越过塔台,他的目光落在了更远处的万家灯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