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日喀则军分区昆木加哨所值班室的电话响起,值班干部、哨长土旦旺久接起电话。
“我是1958年昆木加的老兵张维祯,清明节将至,想请部队战友,再替我看望一下烈士陵园里的老战友。”说到“老战友”时,已经88岁高龄的张维祯声音微微有些发颤。
61年前,张维祯接到上级通知,赴高原参加战斗。才结婚两天就要离家,张维祯一边打背包,一边对妻子说:“完成任务就回家。”
这一去就是一年。他和战友一起,每人负重约35公斤全副武装急行军,随部队翻过雪山,赶着骡马远程奔袭到某作战地域,架设起该地域第一部无线电台。激烈战斗中,副团长盛永琛、政治处主任李永树、通信参谋李怀春等多名战友相继倒下,长眠雪山……
多年后,70多岁高龄的张维祯回到哨所“探亲”。官兵陪同张维祯沿曲折山路来到后山,他昔日的战友就长眠在这里。
进入陵园,张维祯老人激动万分。那些冰天雪地里的战斗画面、战友们英勇奋战的情景,又一次浮现眼前……走过一个个烈士墓,老人已是泪眼模糊。
张维祯把墓碑看了又看,却找不到“盛永琛、李永树、李怀春”等一些熟悉的名字。一路陪同祭奠的哨长土旦旺久说,战斗胜利后,一些烈士的遗体陆续从雪山上被找到,继而被安葬在这里。由于年代久远,无从考证,他们中很多人的身份信息已无法辨识。
“这里长眠的烈士,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雪山英雄。他们的墓碑无字,雪山永远铭记他们的忠魂。”土旦旺久说。
这一次“回家”祭奠烈士,在海拔4400米的荒凉高原,张维祯让女儿带来了一箱苹果。
老人至今记得,一次猛烈战斗间隙,一位年轻的战士曾对他说:“若有一天活着回家,真想吃一口苹果。”
那次交流以后,张维祯就再也没有见过那位战友,他甚至不知道他的名字。但战友的瘦高身型、白脸庞,却一直深印老人脑海。
挪动步伐走出烈士长眠地,仰望喜马拉雅山上圣洁的冰雪,张维祯说:“雪山作证,我兑现了自己40年前的承诺。”
40年前,张维祯转业回到云南昆明。他念念不忘前哨战友,经常写信、打电话询问战友情况,并以一个老兵的名义多次寄来许多书籍。
15年前,昆木加哨所官兵收到一批从昆明寄来的包裹。大家打开一看,里面装有700多册科技、文化书籍。这批书是张维祯特意为哨所捐赠的。
翌年,张维祯在电视新闻中看到哨所执勤生活条件发生的崭新变化,心里高兴万分。为此,他又一次用积蓄购买《计算机应用》《公文写作大全》等图书寄到哨所,并写信勉励战士们用心学习:“寄来图书,请闲暇翻阅,必有所益。人在昆木加,心里要装着世界。”
就这样,自2004年以来,张维祯给哨所寄来了价值数万元、共计3000余册图书,这些沉甸甸的书籍,承载着这位耄耋老人对哨所无限眷恋的情怀和对这片土地的赤诚。在今年清明节到来之际,他再次给部队打电话,嘱托代为看望一下昔日的战友,也听一听新战友的声音,他说:“一想到咱们的部队一天天走向强大,心里就充满活力和力量,仿佛自己又年轻了1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