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八一评论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此身·此时·此地


■史建民

追求一个更好的自己,把潜能和实力发挥到极致,想必是很多战友共同的心愿。要达成这一美好愿景,离不开行之有效的方法。

常言道,条条大路通罗马。上世纪20年代,著名美学家、教育家、翻译家朱光潜的座右铭,就堪称塑造崭新自我、实现人生价值的良训。

在《谈立志》一文中,朱光潜说道:“我把我的信条叫做‘三此主义’,就是此身,此时,此地。”用他的话说,就是“此身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由此身担当起,不推诿给旁人”“此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时做,不拖延到未来”“此地(我的地位,我的环境)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地做,不推诿到想象中的另一地位去做”。

“三此主义”,这是一个极现实的主义,不带一点浪漫情调,说到底就是“本分人做本分事,脚踏实地”。朱光潜之所以能在美学、文艺理论、教育等多个领域取得卓越功绩,与其“三此主义”的人生信条不无关系。

天地生人,有一人应有一人之业;人生在世,生一日当尽一日之责。古往今来,无论从事何种职业,唯有不推诿、不拖延,坚持着眼当下、主动作为,深钻一域、深研一行,才能一步步将人生和事业推向高处。

不独朱光潜,在我国许多古圣先贤、仁人志士身上,都能看到“三此主义”的影子。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曾国藩,被后人盛赞为“入局且最成功”的一个。他多次说:“天下事,在局外呐喊议论,总是无益,必须躬身入局,挺膺负责,乃有成事之可冀。”即便是身居高位,依然告诫家人要“以苟活为羞,以避事为耻”。

活在当下重在做在当下。用“三此主义”塑造自我,就要勇于立身担当,坚持用行动兑现人生价值。它可以是潜默无声的点滴微行,也可以是赤诚报国的凛然大义。

在《革命烈士书信》中,收录了两封撼人心魄的书信。曾任共青团浙江省委书记的徐玮烈士,在英勇就义前的遗书中这样写道:“我并不觉得死有何痛苦,生活于此时代,便负有此时代的使命。人生的价值,即以其人对于时代所做的工作为尺度,生命时值之修短是不成问题的。”

另一封是赵一曼烈士牺牲前给儿子的信:“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

这些血泪拌和着枪炮声而成的书信,就是烈士们将无畏牺牲、气壮山河的诺言付诸实践的见证。在那烽火连天的岁月,每一名革命先辈的流血牺牲,无不折射出他们为人民奋斗的铁血担当。

革命战争年代,先烈们用铮铮铁骨写就人生大我中“此身,此时,此地”的至高境界。今天,我们虽已远离战火硝烟,但在强军兴军的伟大征程上,仍少不了“此身”的挺立潮头、“此时”的奋勇争先、“此地”的恪尽职守。

从立足本职逐梦强军的“双特”两栖装甲尖兵王锐,到生死关头喊出“你退后,让我来”的90后排雷英雄杜富国,再到几十年如一日“瞄准强敌砺剑,盯着对手练兵”的“硬骨头六连”官兵……无数只争朝夕、迎难而上的强军先锋,凝聚起中流击水、势如破竹的强军力量。

人生没有一张清晰的地图,只有拿着手中的蜡烛,一步一步探索前进。对每名官兵来说,军旅征途都是未知的,不能寄希望于前方总有美好的机遇在召唤,也不能梦想着未来的风险考验不复存在。

现实生活中,总有人不愿立足当下、脚踏实地,陷入“过分关注高点和长远而耽误当下”的怪圈,他们既没有“选择一个专业就要终生厮守,站在一个岗位就要全力以赴”的笃行,也没有“安于当下,就是最好生活”的坚定,更没有“向上生长,命运终将逆风翻盘”的执着,最后只能让梦想随风飘散。

“往者已不及,尚可以为来者之戒。”战友们不妨多对照“三此主义”,主动扛起时代赋予的责任,把使命当生命,把岗位当战位,在担当任事、奋勇拼搏中书写绚丽篇章。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