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长征副刊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难忘英雄任常伦


■漠  雁

栖霞英灵山上任常伦铜像。
资料图片

每次回胶东故乡,列车经过桃村,我都能远远地望见英灵山上那座持枪肃立、英武雄伟的铜像。每看到这座铜像,耳际便响起《战斗英雄任常伦》的歌声:

战斗英雄任常伦,

他是黄县孙胡庄的人,

十九岁参加了八路军。

打仗赛猛虎,冲锋在头阵,

完成任务坚决又认真,

为人民牺牲也甘心。

这是当年为纪念战斗英雄任常伦,我和父亲栾少山一起谱写的歌曲。现在看看,这歌词真是稚嫩粗糙,但当时却唱遍胶东。那年,有位朋友为写《任常伦》电视剧去原广州军区采访,得知原41军某团五连仍保留着“任常伦连”的光荣称号。送别那天,全团集合,由团长亲自指挥戎装威武的官兵同声齐唱当年的《战斗英雄任常伦》之歌。她说,这首歌在这个部队已经唱了几十年,和平年代再听此歌,更令人激动,“心魄为之震颤”。

我和任常伦有一段非常亲密的交往。那是1944年初夏,山东军区召开英模大会,我们国防剧团奉调为大会演出。千里迢迢,一个多月的行军生活,任常伦都跟我们在一起。我那年19岁,个子高,身强力壮,负责照料剧团的两头大骡子。当时我们夜行昼宿,疲劳异常。每到一地,我都要铡草、拌料,喂饱两头牲口才能睡觉。每次我把骡子拴好,任常伦就来到我身边,笑眯眯地说:“大漠子,铡草吧?”他是英模代表,和军区首长许世友、吴克华一起应邀赴会。哪能让他铡草喂牲口?但他蹲下就干,直到帮我铡完草、拌完料、把牲口喂饱才肯离去。

我们经过长途跋涉,到达目的地。上级发下白面、猪肉,让我们包饺子改善生活。任常伦也跟我们一起包。正包着,忽听人喊:“大母骡子跑了!”这两头骡子,一公一母,公骡子被拉出去遛风了,母骡子恋伴儿,挣脱笼头,顺着往胶东的来路跑去。

我丢下手中的饺子顺路追着,任常伦也气喘吁吁地跟来。他有经验,插进高粱地,绕到骡子前头挡住去路。哪知,骡子冲向路旁的高粱地狂奔起来。追追停停,停停追追,直追出八九十里,前面已近敌占区,天也快亮了,我们只得眼看它消失在黑影里。

这头母骡子跟我们好几年,行军,打仗,反“扫荡”,剧团的幕布、汽灯等家当全驮在它身上。过河时,驮300多斤东西,还能载两个女同志。我们赶回驻地,已是第二天下午。我因为丢失这头骡子,难过得不肯吃饭。任常伦端来饺子,哄小孩似地劝我吃,我抱住他好哭一顿。

英模大会开幕了。开幕式上,我看到任常伦戴着大红花,挂着红布条,和罗荣桓、肖华、黎玉、许世友、吴克华等领导同志一起端坐在主席台上。开完会,回到驻地,他仍像往常一样,帮我铡草、拌料,喂起牲口来。大会上任常伦被授予一级战斗英雄称号。开完会,他随首长先回胶东,我们留下来继续演出虞棘同志编写的话剧《群策群力》。

一晃几个月过去了,来时初夏,归时已是隆冬。当我们回到胶东西海分区时,突然听说任常伦牺牲了!

1944年11月17日,胶东军民最后一次反“扫荡”的海阳长沙堡战斗中,为保卫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任常伦浴血苦战。在子弹打光后,他又与敌人拼刺刀,刺死5名日军。最后被敌人一颗子弹击中太阳穴,任常伦壮烈牺牲,年仅23岁。

闻此噩耗,回忆往事,我泣不成声,彼时窗外正纷纷扬扬地飘着鹅毛大雪。为缅怀英雄,寄托哀思,在那个下着大雪的夜里,我和父亲栾少山一起,边流泪边谱写出《战斗英雄任常伦》这首歌。

后来,胶东人民为了纪念抗日战争中在胶东地区牺牲的烈士,将栖霞县灵山改名为“英灵山”,在抗日根据地条件还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发起募捐修建胶东抗日烈士纪念塔和战斗英雄任常伦的铜像。当时缺少铸造材料,胶东军民便踊跃捐铜,铜脸盆、铜烟锅、铜锁、铜把手、铜弹壳……最后,化零为整,人们在英灵山上浇铸起一尊高两米的任常伦铜像。

1945年11月7日,英灵山烈士塔落成典礼上,任常伦的妻子也应邀参加。国防剧团和上万军民,同声唱起《战斗英雄任常伦》。不久,这首歌很快在胶东流传开来。在集合的村头上、行军的行列中、医院的病房里,常常听到这首歌。它从胶东半岛唱到白山黑水之间,唱到淮海战场,唱过长江,唱到天涯海角——从战火纷飞的年代,直唱到今天……

(易之根据漠雁回忆文章整理)  

作者小记:漠雁,原名栾为伦,著名剧作家。山东烟台人,1925年4月出生,1942年9月参加八路军国防剧团,曾任南京军区前线话剧团团长,著有剧本《三班长》《霓虹灯下的哨兵》(合作)《宋指导员的日记》《城下城》(合作)《淮海大战》《故乡情》等。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