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同欲者胜”,是孙子兵法中制胜五法的其中一法,这一观点千百年来得到无数政治家、军事家的高度认同。张预注《孙子》曰:“百将一心,三军同力,人人欲战,则所向无前矣。”蔡锷曾说:“军队为之用,全恃万众一心。”战争实践反复证明,军心士气是能打胜仗的硬核要素。
人心齐,泰山移。打仗从来不是一个人的事,打赢也不可能仅依靠某个人的英勇战斗。一支能打胜仗的军队,一定是一支有着强大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军队。部队上下同心、步调一致,听令而行、闻令而动,才能形成克敌制胜的强大力量。
同甘共苦,心与心便会贴在一起;患难与共,情与情便会融在一起。战火纷飞、环境恶劣,我军官兵一双草鞋让着穿、一个苹果分着吃、一壶清水轮着喝,凝结成了生死相依的革命情感,产生了上下同心的巨大合力。正因为我军官兵在党的绝对领导下上下同欲、团结一致、齐心协力,才激发出一往无前、敢打必胜的强大力量,屡屡创造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争奇迹。
反观国民党军队,内部派系林立、一盘散沙,用人唯亲唯利,军心士气涣散,形成严重内耗。济南战役后,黄百韬总结此战败因,首要就是将领们“私而忘公,已无必死之心”。此番总结之后不久,其部就在淮海战役中被华野包围于碾庄,而周围的“友军”虽近在咫尺却依然各打算盘,最终致使黄百韬也难逃丧师命殒的下场。
“上下同心、其利断金。”不论武器装备如何发展、战争形态如何变化,战争的决定因素始终是人而不是物。现代战争是体系与体系的对抗,每个作战单元和作战要素,都彼此关联、互为支撑。如果只是通过装备的互联互通、数据共享和综合集成,硬件上把部队凑在一起,形合心散、貌合神离,最终也会如“油”和“水”一样,装进了同一容器却仍是“泾渭分明”,无法产生“化学反应”。只有上下同心、协同配合,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才能使各种作战力量最优组合、无缝链接、合力制胜。
无战不联,联方能胜。未来作战,胜负的天平最终能倾向何方,关键就在于哪一方能在作战各个领域多大程度上形成合力。通过转型重塑,建立战区、组建联合指挥机构,部队合成化编成,为提升联合作战能力破除了体制性障碍。要充分释放联合作战效能,既取决于配套制度机制的规范约束,更取决于参战力量之间能否做到同心合力、协作共赢。
“如欲奋一战而胜万战,必须联万心而作一心。”实现上下同心、团结如铁,官兵要有联合思维,强化跨军兵种、跨部门的协同意识,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冲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主动换位思考、主动沟通协调,不推诿扯皮,摒弃“我的地盘我做主”的狭隘本位主义;当好战斗力的“供给侧”,增强平时在整体建设、联合行动中的融入度和贡献率,确保战时能够攥指成拳、联合制胜。
(作者单位:陆军指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