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参赛队员转变为教练员,起初我并不甘心——作为一名有20年驾龄的资深驾驶员,我的训练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我有信心在比赛中拿到好名次。
2015年3月,得知单位选拔人员参加国际军事比赛“防空战斗能手”项目时,我兴奋不已。因为比武内容有我擅长的驾驶专业,我毫不犹豫地递交了报名申请。
没多久,我如愿进入了单位的集训队。因为兵龄长、驾驶经验丰富,我被指定为临时负责人。我主动查阅资料,找到了往年国际军事比赛“坦克两项”的标准,与队员一起进行方案设计,让专业训练顺利展开。
后来,我又被集训队安排由一名参赛队员转变为教练员。经过一番思想较量,我甘当绿叶,为年轻队员创造更多施展拳脚的空间。
身份转换,激情依旧。集训中,我凭借多年积累的经验带领其他队员不断攻坚克难,驾驶训练成绩提升显著。最终,我以保障人员的身份负责装备维修、训练组织和参赛装备押运,走出了国门。
保障人员看似轻松,实则不然。1万多公里的装备押运里程不容丝毫失误,特别是在出境时需要中俄火车换乘,由于俄方火车平板长宽尺寸原因,对装备捆绑固定都有新要求。为确保装备安全到达,每一次临时停车我都要上平板仔细检查。
抵达俄罗斯后,为全力保障好参赛队员,我每天早起晚睡,大到步战车、导弹发射筒,小到步枪、对讲机都要仔细检查。最终,在驾驶过程中我方队员用时最短,全程零罚时完成了比赛。走下赛场,俄方观众热烈欢呼,争先恐后地与中国军人合影。虽然不是参赛队员,但我依然感到了作为中国军人的骄傲。
有了这次的参赛经验,当参加“国际军事比赛-2016”的通知到来时,我们组训更加轻车熟路。2016年3月,我再次被安排到集训队任教练员。
这一次,我把赛车手训练法融入驾驶训练,让队员蒙眼听转速、快速换挡等,形成了一套“肌肉记忆驾驶训练法”。为了能准确了解驾驶员的情况,我每天跟车10余趟,在越野路颠簸近10个小时,采集队员训练数据。
此外,我还根据参赛队员的短板进行针对性强化训练。有位队员在通过反坦克壕时因方向把握不好,经常碰杆,我便主动跟车训练,利用DV录像,而后与他分析原因,并将总结的看点、记位等技巧倾囊相授。经过一段时间的强化,他终于掌握了通过的技巧。
都说装甲兵“每天吃进二两土,白天不够晚上补”。每次训练归来,我与队员们都像是戴上了一副“灰土面具”。但看到大家训练成绩不断提高,在尘土中钻入钻出的我觉得很值。
再次站在国际赛场,8个国家参赛队同台竞技,我方队员在驾驶过程中依然是全程零罚时,通过障碍时快、准、稳,在国际舞台上展现了中国军人过硬的军事素养与训练水平。
当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时,我心潮澎湃。虽然没能站上领奖台,但我无比自豪。我深知,鲜花也需要绿叶的衬托,每个岗位都有自己的价值。
上图:参加“国际军事比赛-2016”期间,甘战永观看比赛。
黄远利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