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3月8日凌晨,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光谷院区突击队员陆智杰接到命令,要他立刻进入重症病房对一名病情突然发生变化的患者进行抢救。病房里的医生向陆智杰报告了患者当前的情况“心率145,氧饱和度76”。一听这些数字,陆智杰意识到紧急插管是必须的了,他穿防护服的速度也在明显加快。
在医院成立的7个突击队里,切管和插管属于风险最高的两支队伍。队员们要直面患者打开的气道,那里集聚着高浓度的新冠病毒,防护必须严丝合缝,操作需要特别谨慎。戴上正压防护头套,这是最后一道程序,陆智杰快速向病房跑去。那里已经有五六名医护人员严阵以待,只等他下达突击的指令。空气仿佛凝固在了这里,与死神交锋的每分每秒都是那么宝贵。
当陆智杰准备在喉镜下行气管插管时,没想到气道里全是黏痰,喉镜下什么都看不清楚。而此时,患者的心率正在不断下降,陆智杰马上对护士下达医嘱:“快挤皮球,用肾上腺素……”生死一线间,他很清楚,如果气道阻塞的问题不解决,短时间里缺氧改善不了,患者很快就会被疫魔抢走。此时此刻,只有排除万难,把管子送进气道,才能救回他的生命。
于是,陆智杰再次用负压吸引器为患者吸痰,找准时机快速打开患者口腔,俯下身来,面对开放的气道,他用多年积累的经验和直觉再次进行插管。为了确保插管成功,陆智杰不停地在心里对自己说:近一点,再近一点儿。此时,他和病人的脸相距不到10厘米。
“进去了。”随着管子置入气道,陆智杰跟着松了一口气。插管成功了!病房里,所有医护人员的心跳都跟着加速,手心里全是汗。守着得来不易的战果,陆智杰不敢有半点疏忽,他马上走到病人床旁给他除颤,然后继续指挥医生护士进行心脏按压。不一会儿,P波和窦性心律回来了,患者的心跳也恢复了。这时,陆智杰的防护服里面已经全部湿透了。
插管前后只有短短十几分钟,陆智杰却如同在与看不见的敌人激烈拼抢。在勇敢的突击队老兵面前,形势终于被彻底扭转。
走出“红区”的陆智杰洗消完毕,和战友们用手肘相碰庆祝胜利,做医生的成就感和挽救生命的幸福感,让他不由得欣喜拭泪。“做医生就是这样的,病人好比什么都好。最后病人救过来了,就是我最高兴的事。”
二
2月13日,接到第二批援鄂医疗队抽组命令后,解放军总医院政治工作部领导和西部战区总医院的领导立即从北京和成都两地出发,赶往武汉指定的任务点位。
湖北妇幼保健院光谷院区的主楼是一座3个月后才打算交付使用的毛坯楼,设施不全,水电都没通。别说标准的传染病房,就是做普通病房用,条件也还差得很远。可4天后,医院就要组建,收治就要展开,怎么办?
现地勘察后,两个人站在楼前迅速达成共识:分工负责,没有条件咱们创造条件也要把仗打好。
这期间,在联勤保障部队和地方政府的全力保障下,工程日追夜赶。医院的改造工程和火神山、雷神山一样,再次对中国速度和中国力量给出了充分的例证。
2月17日,来自海军、空军、火箭军、战略支援部队和联勤保障部队的1200名医务人员全部到位。临时党委根据医院成立相对较晚、救治任务却十分繁重的实际,提出了“后来争先、勇创一流、压轴收场、决胜收场”的战斗口号,拉开了与新冠病毒的战斗序幕。
护理部助理员郑洁为了参加任务,推迟了筹备已久的婚礼。临行前,未来的公公婆婆发动全家人给准儿媳加油鼓劲。同为军人的未婚夫还写下一首诗为她送行。
像这样豪迈地走进光谷院区的,何止郑洁一人。
光谷院区政治工作部主任王继新的女儿王悦是一名刚刚步入职场的“95”后姑娘,自从父亲赴武汉执行战“疫”任务后,王悦的心里非常牵挂,也只能通过微信联系。“老爸,您到底什么时候能回来?”“孩子,等医院没有病人的时候,我就回来了。”
3月10日晚,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的王继新回到房间,看到了女儿写给他的一封长信。“三个词六个字”,放心、加油和祝愿,是女儿王悦这段时间里所有的情感表达。孩子从小文采出众,一封信写得十分动情,结尾的一句话,更是让父亲王继新忍不住泪目。“老爸,您总是这个样子,整天忙忙碌碌的,我从小看的最多的就是您的背影……”
王继新知道,女儿这不是埋怨,是期盼。面对疫情,每个家庭都有这样那样的困难,可大家为什么还要义无反顾地来呢?是使命的召唤,是深入血脉的家国情怀和军人家属们长期的奉献和支持,让他们慢慢变得习惯,家人也成了这个绿色方阵中不可或缺的一员。护人民健康,守万家团圆,这就是所有医疗队员向前冲锋的动力源泉。
三
医院成立以来,入院、重症、出院、抢救这些数字和数字背后的故事,时刻牵动着全院同志的心。
从2月19日下午第一批患者入院,3天时间里,14个感染科室马不停蹄地展开收治。一周时间,就超过了预先核定的700张床位,满床的时候达到了820名在院患者。
收治量大,危重病人多,且60岁以上的老年人就占到了58%以上,同时这些老人多伴有心血管病、糖尿病等基础性疾病。摸清这个情况后,医院党委立即决定在队员中广泛开展‘三留一让’活动,从党员骨干做起,把困难、危险和重担留给自己,把安全让给别人,让大家有标杆、有示范、有榜样;成立党员插管队、重症急救队、专家突击队、心理服务队、应急保障队等专业队伍,集中解决好诊治危重症患者时出现的各种难题。
一位患有阿尔茨海默症合并新冠肺炎的李奶奶,经常吵吵着要回家。最令人头疼的是,李奶奶说的还是让人不太好懂的方言。护士们像哄孩子一样安抚着老人的情绪,但沟通不畅仍给护理工作带来了许多麻烦。在医院,像李奶奶这样的情况不是个例。
“能不能从网上下一些颜色鲜艳的卡通图片,比如拿着水杯图片问她是不是要喝水,拿着马桶图片问她是不是要上厕所,这不就解决了?”
护理例会上,当一位护士长提出这个建议时,护理部主任孔悦马上眼前一亮。“好啊,这个主意好。今天咱们回去都做准备,明天就在各个护理单元推广这个‘趣味沟通卡’,看看效果怎么样。”这招果然管用,一堆堆的彩色卡片里,总能找到需要的答案,很多老人的眉头都舒展开了。护理党员先锋队想出了许多这样的小妙招。
2月24日,刚刚过完100岁生日的王爷爷,转到了光谷院区感染一科治疗,这是医院组建以来年龄最大的一名新冠肺炎患者。王爷爷意识不清,同时还患有腹主动脉瘤、心衰等多种疾病。曾力主任对大家说:咱们要想方设法治愈王爷爷!如果这么大年纪、这么复杂的病情咱们都能治好,就会在病人中带来连锁反应,让那些比他年轻的老人更有信心。曾力为王爷爷制订了个性化的治疗方案,经过医疗和护理团队的不懈努力,3月7日下午,王爷爷终于治愈出院了。欢送的掌声响起时,医护人员们都在为老人祝福,也在给自己加油。
截至3月15日,已有458名60岁以上的老人治愈出院,在院治疗的老人病情也越来越稳定、心情变得越来越放松。
四
打赢一场生命保卫战,需要各方力量精密协同,放射、检验、药剂、医学工程等辅诊科室的配合支援,也环环相扣,非常给力。
现年43岁的医工科副主任周龙甫是留美博士后。一接到抗“疫”任务后,他的第一个念头就是“学了这么多东西,该是上前线报效国家的时候了”,可转念一想,如果真的去了武汉,谁来照顾身患重病的妻子?得知消息的妻子一句话就打消了周龙甫的顾虑:“龙甫,你忘了吗?我也是军人子女,这时候你如果不上一线留在家里照顾我,我也会不安心的。武汉有更多人需要你,你去吧,什么都不要想。”
3月3日,一名肺部病变达到95%以上的重症患者需要马上实施ECMO(体外膜肺氧合)手术进行急救,而此时所需的设备、耗材和手术器械还没有完全到位。专家组通知医工科后,周龙甫立刻意识到,ECMO和插管一样,都是制敌救命的最后一招。他马上和感染二科刘金成主任面对面对接需求,筹措设备,接收物资后又一件件查对,终于在专家提出的时限内,以最快速度完成了手术。由于救治及时,这名危重症患者不到两周就治愈出院。
对患者章女士来说,除了医生护士,她最感谢的就是放射科李建浩主任了。对轻症患者来说,拍张CT不费什么力气,可对那些年纪大、动作慢的老年患者,需要很大的耐心。章女士记得,那天自己发着烧还咳嗽着,迷迷糊糊地被推到了放射科,是防护服上写着“李建浩”的医生耐心地把她扶上了检查床,做完检查又为她披上衣服,穿上鞋子。李建浩带领的放射科团队,每天要承担近200名患者的CT检查,拍片、阅片、出报告、预约检查等等,每个环节都不能有任何疏漏。一张小小的CT片,直接决定了病人治疗方案的确定。由于人手紧张,诊断医师也要进“红区”,李建浩往往刚刚脱下防护服,额头的汗水还没有晾干,就要马上赶到诊断室,开始阅片。慢慢的,“李建浩”成了病人们最熟悉亲切的名字。
为了达到“当天采样、当天检测、当天网报、当天报告临床”的要求,检验科6名医务人员两人一组三班倒,一坐下来就是8个小时不挪地方。每天,近千张报告单的背后,有腰伤反复,也有椎间盘突出和肩颈疼痛,但他们顾不了这些,只希望发往科室的每张化验单上,数值都是正常的。
3月15日开完视频会议,已是凌晨时分。风吹在脸上已经不像20多天前那么凉了。政委焦占锋和院长代方国不约而同地返回办公室,两个人还得再碰个头,针对ECMO手术治疗成功的案例要好好总结一下。下一步的工作方向已经明确,包括医院在内的7家单位今后将集中开始收治轻症患者了。这是个好消息,看来收官之日为时不远了。但两个人都很清楚,只要还有一个病人在,劲儿就一点都不能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