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长征副刊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读书不妨动动笔


■孙现富

每个人读书习惯不一样,有的喜欢粗放式阅读,一目十行,快速浏览;有的喜欢品味式阅读,一杯清茶、一本书,慢慢翻阅。我更喜欢动着笔头阅读,或在书上记下当时的感想,或事后写点读后思考。总之,一本书没留点笔墨就匆匆阅过,总感觉有点遗憾。

记下注解,留下的是思考印记。毛主席一生饱读诗书,留下的批注、注解成为世人学习的财富。《毛泽东评点二十四史》,也收录了他阅读“二十四史”做的圈画和批注;13册《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收录的也是他读各种书刊和文章时作的批示、批注和批语。老人家“口到”“手到”的读书方法值得学习。

注解是一种简单实用的阅读方法,可以随手把读书感想、疑难问题写在空白处,帮助理解书的内涵,记下思考烙印。记录时思考可能不成熟甚至肤浅,但它是当时心态和思想的真实写照。有时我会用不同颜色的笔做注解,就想若干年后对比一下自己的认知水平。

摘录笔记和注解有所不同,主要是积累阅读知识。从事文字工作近30年,总感觉需要学习的知识还是很多,常有一种“本领恐慌”“知识危机”。所以,总是借着读书的机会做些补缺。我做笔记比较随意,甚至杂乱,知识观点、语言词汇、写作技巧都记,一些优美句子、精彩片段更会摘录,时常还会再回头阅读,用心品味,总有一种感动涌上心头。

“我和老彭之间没有说过我爱你,你爱我,我们也就是约着去未名湖畔散步,快毕业前我们在未名湖边一起合影留念。毕业分配后,老彭去了武汉大学,我去了敦煌。那时候我们想,先去敦煌一段时间也很好,反正过三四年后学校就可以派人来敦煌替我,到时候还是能去武汉。北大分别的时候,我对他说:‘很快,也就三四年。’老彭说:‘我等你。’谁也没有想到,这一分就是十九年。”

这是摘录的《我心归处是敦煌:樊锦诗自述》一段。每次阅读,都仿佛听到戈壁深处传来的阵阵铃声,飞扬的黄沙中看到一位渊博长者的默默坚守。从风华正茂的江南少女到白发苍苍的学者,她又经历了多少悲欢和沧桑。虽然没有太多华丽词语,但细腻的文采,饱含温度的文字,总是让人热血澎湃,充满感情和力量。读书就要读这种好书,写文就要写这种美文。

写读后感是另外一种表达阅读思想的方式,我把它称为阅读的最高境界。冯友兰先生说过,会读书的人能把死书读活,不会读书的人能把活书读死。把死书读活,就是把书为我所用;把活书读死,就是把我为书所用。能够用书而不为书所用,读书就算读到家了。

或许我们达不到这么高的境界,但能把书中的知识转变成自己所得,再用文字呈现出来,常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和满足。有时一本好书、一篇美文、一个观点就会引发许多感慨,激起思绪翩翩,甚至让你脑洞大开,悟出好多道理。此时,不妨赶紧把它写下来,并非都是为了投稿发表,而是对自己阅读的一个总结,拔高一点,就是对自己认识问题的一次升华。久而久之,锻炼了笔头,启发了思维,还会为自己的人生积累一笔文字财富。何乐而不为?

时代在变,生活节奏和水平也在变,不论如何变幻,都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宋代黄庭坚讲:“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向人亦语言无味。”总之,不论采取哪种阅读方式,多读书,读好书,都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情。特别在当下,疫情还未解除,省去了好多社会活动和不必要的应酬,给我们留出更多读书空间。不妨静下心来,拿出书本,在书海中放飞思绪,感悟不一样的人生境界。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