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军工世界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拥有150多年造船史的英国哈兰德·沃尔夫造船厂正式告别造船产业——

传奇造船“旗舰”难续传奇


■焦刚刚  李 宁

在残酷的军工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是亘古不变的生存法则,随着时间的推移,总有一些老牌军工企业会被时代淘汰。

就在去年,拥有150多年造船史的英国哈兰德·沃尔夫造船厂被曝出濒临破产。这则消息一经公布,迅速在军工界掀起波澜。

说起哈兰德·沃尔夫造船厂,大多数人可能了解不多,但提到名声在外的“泰坦尼克”号邮轮,则几乎无人不晓。这艘散发着浪漫与悲情气息的豪华邮轮,正是诞生于哈兰德·沃尔夫造船厂。

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洗礼,哈兰德·沃尔夫造船厂不仅在民用船舶领域首屈一指,在军舰制造方面同样声名远扬。自船厂成立以来,生产的各式战舰达170余艘,先后打造出“可畏”号航母、“贝法斯特”号巡洋舰等诸多知名战舰。一战后,哈兰德·沃尔夫造船厂一度成为英国的军工支柱企业。

然而,从20世纪90年代起,英国海军开始大幅缩减编制,船厂失去了国家的强力支持,昔日辉煌渐渐远去。进入新世纪,哈兰德·沃尔夫造船厂曾主动变革但收效甚微,不得不正式宣布告别造船产业。本期,让我们走近哈兰德·沃尔夫造船厂,品读这家百年名企的兴衰故事。

从木质甲板到铁质甲板,靠工艺创新“撞”开成功之门

北爱尔兰半岛东北部的海滨城市贝法斯特,有绵延数十公里的海岸线和当地最大的海港贝法斯特港,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让这座古老的城市曾一度成为世界造船中心,著名的哈兰德·沃尔夫造船厂便坐落于此。

拨动岁月的指针,时光倒回至1858年。当时,英国率先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技术革命的火种点燃了无数创业者的激情,不少人希望抓住机遇干出一番事业。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一家小型造船厂总经理爱德华·詹姆斯·哈兰德萌发了创业的念头。倾其所有财产,哈兰德从雇主手中买下一家造船厂,他相信凭着自己的能力,一定可以在英国造船界干出一番事业。

然而,现实远没有他想象得那么美好。当时,英国海上贸易进入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国内各类造船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市场竞争空前激烈。刚成立的造船厂内部存在管理混乱、人才匮乏、设备老化等一系列问题,船厂每走一步都如履薄冰。

面对重重困难,生性倔强的哈兰德选择了坚持,带领船厂员工迈开了革新的步伐。他们引进先进的生产线,制定严格的造船工艺标准,大力整顿管理秩序,选派专人前往大型造船厂进修学习。

1859年,法国率先建造出世界上第一艘铁甲舰,结束了长达数百年的木质战舰时代。这一划时代的创造犹如一声惊雷,为哈兰德·沃尔夫造船厂打开了工艺创新的突破口。

受这款铁甲舰的影响,哈兰德·沃尔夫造船厂开始对制船材料进行研究。他们发现市场上的船舶甲板通常采用木质材料,不仅耗材多、强度小,还影响船体容量。认识到这一问题后,哈兰德·沃尔夫造船厂立即投入精力研制新型甲板。经过反复试验,他们用铁材料代替原来的木材料,研制出一款全新的铁质甲板,极大提升了甲板强度和船体容量。凭借良好的性能,这款甲板迅速成为市场上的“爆款”产品,哈兰德·沃尔夫造船厂开始陆续收到大批订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赚得“第一桶金”。

与日俱增的订单并没有让哈兰德·沃尔夫造船厂放缓探索的脚步。他们又尝试把铁材料用于船体全身,很快建造出一艘结构更加坚固的全铁质游艇——“米兰达”号。这艘游艇与英国随后打造的第一艘“勇士”号铁甲舰有异曲同工之妙:船体部分由大块铁板榫接而成,船体被铁板隔成数个水密舱,并采用先进的蒸汽动力系统。这些技术后来都被成功地运用到铁甲舰的生产制造上,为哈兰德·沃尔夫造船厂积累了建造军舰的经验和技术。

创新是企业的灵魂,更是企业持续发展的保证。在企业改革发展的“阵痛期”,哈兰德·沃尔夫造船厂始终把工艺创新、打造精品这一理念奉为圭臬,率先研制出英国第一款铁质甲板船,拿到建造未来铁甲舰的“入场券”,在强手如云的造船市场中赢得先机。

一次不同寻常的“跨界”改装,意外开启从军之旅

1912年4月10日,南安普敦港迎来了造船史上最繁忙的一天。挂满彩旗的“泰坦尼克”号邮轮静静地横卧在港口,码头上挤满了数以万计的乘客、送行的家属和工作人员。中午12时整,伴着阵阵汽笛声,“泰坦尼克”号缓缓驶出码头,正式开启了“处女航”。然而,仅隔数日,这艘极具奢华的“梦幻之船”便在北大西洋深处不幸与冰山相撞,永远沉睡在那片海域的海底。

与“泰坦尼克”号几乎同时诞生的还有另外2艘万吨级“姊妹船”——“奥林匹克”号和“不列颠”号,这“三姐妹”的“娘家”都是哈兰德·沃尔夫造船厂。或许是冥冥之中的命运安排,虽然这“三姐妹”同处一个时代,但最终结局截然不同。

在“泰坦尼克”号沉没后的第二年,一战爆发了,战争很快进入白热化阶段,英国海军急需大型运输船以满足前线需求。然而,在当时的建造条件下,新建一艘运输船需要耗费不少时间。情急之下,英国海军部萌发了一个奇思妙想——能不能改装现有民船保障前线队伍?

这一“跨界”改装的想法,令不少企业打了“退堂鼓”。然而,在哈兰德·沃尔夫造船厂看来,虽然挑战艰巨,但这正是企业向军用领域拓展的绝佳时机。

在改装过程中,哈兰德·沃尔夫造船厂巧妙地把“不列颠”号的甲板公共区域改造成伤员房间,在船体内部安装了3000多张病床,并配备了先进的医疗设备,整艘船摇身一变成为英国海军的医疗船。而它的另一艘“姊妹船”——“奥林匹克”号则被改装为兵员运输船,船体被刷上了迷彩条纹,船艏和船艉共加装6门反潜艇炮,防护性能大大提高,并顺利完成了数十次运兵任务。

“奥林匹克”号和“不列颠”号在战争中的出色表现,让哈兰德·沃尔夫造船厂的实力很快得到英国军方认可。二战前夕,各国纷纷加紧扩军备战。当时,英国海军航母因为缺乏有效的预警系统和战机防护装甲,航母的防御能力亟待提升,研制一款性能更加优异的航母迫在眉睫。

重任再次落到哈兰德·沃尔夫造船厂的肩上,经过2年的潜心研发,1939年下半年,“可畏”号航母在贝法斯特港成功下水。面对军方的需求,哈兰德·沃尔夫造船厂交出了一张近乎完美的答卷:在防御系统上,“可畏”号航母采用了当时英国最先进的79型雷达,监测范围达到数十公里,并在航母上设置了用于保护战机的装甲机库,船体四周安装了6门八联式防空炮,最大射程可达6200米。凭借优异的性能,“可畏”号航母在大西洋海域执行任务时,首战便击毁了德国一艘重型巡洋舰。随后,“可畏”号航母参加了印度洋空袭、冲绳岛战役等多次海战,为英国海军立下汗马功劳。

坐等国家“输血”,走上难以回头的衰退之路

“命运不靠机缘,而是靠你的抉择。命运不是等来的,而是争来的。”英国首相丘吉尔这句名言,曾激励无数英国人在创业的道路上奋发图强。将这一至理名言延伸到军工领域,其蕴含的精神内涵对企业发展同样重要。在激烈的军工市场竞争中,哈兰德·沃尔夫造船厂凭借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很快跃上了发展的“快车道”。船厂鼎盛时期,雇佣工人达到3.5万名左右,业务范围扩展到飞机、坦克制造等领域,成为当之无愧的业界翘楚。

二战前及二战期间,英国造船业蓬勃发展,一度占据全球船舶市场的半壁江山。哈兰德·沃尔夫造船厂的产量更是惊人,这一时期,船厂为英国海军建造了6艘航母、2艘巡洋舰以及130多艘其他海军舰艇,修理的各种船舶数量更是数以万计。

顺风顺水时暗藏危机。随着形势的变化,英军在二战初期战场上连连败退,德军一度将英国所属的军工厂视为轰炸目标。1941年,德国空军对哈兰德·沃尔夫造船厂及所在的贝法斯特港进行持续数天的空袭,船厂遭受重创,死亡近800人。

战争结束后,哈兰德·沃尔夫造船厂重整旗鼓,希望再现昔日辉煌。然而,战后各国开始缩减军费开支,军舰订单锐减,不少造船厂纷纷倒闭。哈兰德·沃尔夫造船厂也难逃一劫,业绩开始直线下滑,不得不通过裁员、减少产量度过产业的“寒冬”。

20世纪70年代,随着亚洲各国造船企业迅速崛起,欧洲造船厂在基础设施、产业规模、生产能力等方面的优势逐渐消减,加之欧洲各国劳动力成本过高等因素影响,造船市场一度被亚洲国家造船企业抢占。哈兰德·沃尔夫造船厂积累百年的优势消耗殆尽,甚至陷入了没有足够资金支付工人工资的窘境。

无奈之下,船厂向英国政府递交了补贴申请。1975年,船厂被国有化,开始依靠军方的“照顾”订单勉强度日。但好景不长,20世纪90年代,英国海军开始大幅缩减编制,武器装备的订单也随之减少,这对哈兰德·沃尔夫造船厂来说,无疑又是沉重一击。

历经百年沧桑,怎能甘心就此折戟沉沙?进入新世纪,哈兰德·沃尔夫造船厂开始奋力转型,致力于可再生能源、海上风力发电和潮汐发电建设技术研究,组装的海上风力发电机也取得一定销量。

但屈指可数的军品和民品订单,改变不了哈兰德·沃尔夫造船厂的“失血状态”。随着英国沿海发电站机群装机量饱和,哈兰德·沃尔夫造船厂最后一份“糊口饭碗”也被打翻,逐渐逼近破产的边缘。背负着巨额外债、长期拖欠工人工资、人才大量流失……截至去年,船厂仅剩下123名员工。尽管英国政府想尽办法扶持这家传奇造船厂,但种种举措都是于事无补。

纵观哈兰德·沃尔夫造船厂的发展史,不难发现,大胆创新、敢于突破是企业快速发展的动力源泉,也是适应市场变化、获得市场先机的制胜法宝。然而,在身处危境时,哈兰德·沃尔夫造船厂始终没有找到破解办法,而是坐等国家“输血”,最终走上难以回头的衰退之路。

上图:哈兰德·沃尔夫造船厂建造的半人马级航母。资料照片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