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长征副刊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探寻,向着“山巅” 之美


■吕国英

大道至简,大哲无惑。

宇宙无非时间、空间;天地无非物质、精神;世间无非自然、社会;精神无非思维、意识。

无疑,时空、自然、事物,既属客观存在,也为认知概念(立名);而精神、思维、意识,既属主观存在,也为反映形态。如是,宇宙万物、社会百态、人间诸念,不外乎主观与客观,或客观与主观,是主客观相统一,或是客主观相一致。

进言之,没有主观认知的客观,存在没有意义;没有客观反映的主观,理念也无价值。然而,客观多谜,主观多惑;客观由道,主观由心。于是,产生了科学,出现了艺术,而自然“拜托”科学,精神“拥抱”艺术。

科学与艺术,既构成人类文明,又演进人类文明。

显然,人类文明的演进、发展,不能没有科学,也不能少了艺术,并且相间而行,并行不悖;相互引领,竞相前行。科学的价值,在于探索天地奥秘,揭示运化规律;艺术的意义,在于解读精神密码,创造灵魂安居。

哲思存言:科学、艺术,自山麓分手,至山巅汇合。“山麓”是文明滥觞,“山巅”为文明远方。

人类文明演进中,科学与艺术,相行致远,相得益彰。艺术在哲学、美学、神学的“簇拥”下,几近一直扮演着引领科学的角色,而科学在艺术想象力的启迪、激发、神往中,也如插上飞翔的翅膀,力行自然与物质世界的远方,不仅进入了分子、原子,还进入了中子、质子,如今,又开启量子、引力波之探域,直面高维时空、平行空间之挑战。这是科学的不凡,也是艺术的魅力。

不言而喻,科学,作为探索时空的一个阶段、一个层面、一个过程,是一种认知、一种结果、一种存在,常常体现为“物”、表达为“相”、展示为“真”;而艺术,作为解读精神的一种感悟、一种情态、一种祈愿,是一种理想、一种审美、一种境界,常常表达为“意”、呈现为“象”、体现为“灵”。

科学在探“微”求“真”的征程中,一直质疑“想象”的存在,却又不断验证想象的真实,比如宏观世界、微观世界,进而超微观世界。艺术在表“意”润“灵”的探索中,始终建构于“象”,又不断致远于“象”,比如,具象艺术、意象艺术、抽象艺术,进而灵象艺术。

概言之,科学以求真,于宇宙空间(客观世界)中寻觅、发现大道之美,揭示自然奥秘;艺术由润灵,在精神生命(理性世界)里驰骋、追逐美的远方,滋润灵性自在。

如此,科学,一直致力释疑;艺术,始终叩拜灵性。

也如此,科学,探微征程弥坚;艺术,润灵岁月悠长。

还如此,科学,一步攀援一层天;艺术,灵性自在任由然。

质言之,科学之探微,宏观是以目观物,微观是借“镜”察物,超微观是由“理”悟物,而“理”是逻辑、理念,是“我(主观、理性)”之思想;艺术之立象,具象是以相(对应现实之相)立象,意象是似相(寓意现实之相)立象,抽象是离相(偏离现实之相)立象,灵象是无相立象,而无相立象是为主动立象,是润灵之象、至美之象。

如今,科学正在读懂量子,进而探究、逻辑超微观;艺术正力戒浮躁,整肃乱象、怪象,进入攀援文艺高峰新时代。“气墨灵象”的探研与实践,既是一种新构想,也是一条新路径。问题是,当科学正在进入理性、逻辑探微之时,艺术何时走出具象、抽象、意象之纠缠,变被动审美为主动立象?

事实上,探寻与建构极致之美,科学与艺术方最终相会。“气墨灵象”之美,既为以(润)灵为象,也是以理探真。因为,万物有灵,万有相通;无相立象方大美,灵性自在行远方。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