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入门书《苏菲的世界》里有一句话:苏格拉底的高明之处在于他与人谈话时看起来并无意要指导别人。所以,他并不像传统的学校教师那般讲课,而是与别人进行讨论。
“讨论式教学”果真有那么高明吗?面对机械制造课,学员张宇航内心起初是发怵的,但碰到了教员杨安元后,一切都变了。对于这堂课,张宇航从忐忑到喜欢,从害怕到期待,与其说期待上课,不如说是在杨安元营造的“讨论式教学”氛围中期待探索的快乐。
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这把火,要烧着的是求知欲望的“燃点”,要烧旺的是潜在素质的“干柴”。无疑,在杨安元的课堂里,他找到了那个神奇的“点火器”。当然,杨安元并不是无所不能的,但碰到了难题,他并不绕道走,或者云里雾里空讲一番理论,而是带着大家一起设计制作、一起闯关,因为他有一种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执着劲儿,有一颗虚怀若谷不懂即问的谦虚心。
一个好老师,当把自己的身段放低到和学生一个高度时,必定能看到和学生一样的风景,在共同探索、思维共振之路上,他们也必定会收获更多的美景。
推开窗户一起找“风景”,就要敢于承认自己无知。信息时代,知识更迭的速度,在某些方面已经远远超过了人的想象力。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始终站在知识的前沿,不自满不停步,才能带着学生看到更多的风景。要记住的是,未来不是我们要到达的地方,而是我们自己创造的远方。
推开窗户一起找“风景”,还要善于走出职业倦怠。一辈子教一门课,越是烂熟于胸越易滋生职业倦怠。心理学家克里斯汀·马斯勒将职业倦怠者称之为“企业睡人”。保持一颗童心,才能让激情不再“沉睡”。课内课外,与年轻人肩并肩心贴心,才能更好地感受他们的新思想、新活力,把自己的疑问变为他们的实践,把他们的疑问化为大家共同的探索。更广阔的天地,就在一起奔跑的路上。
推开窗户一起找“风景”,更要勤于培养工匠精神。20世纪八九十年代,所有理工科院系学生暑假必修的一门课就是精工实习。曾经有不少清华大学毕业生难忘这段“当工人”的经历,也正是这段实际操作训练,为他们以后成长为技术和科研领军人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工匠精神不仅是99.99%和100%的差别,也是坐而论道与躬身实践的对比。当好未来战场的“驭手”,首先应该是各自领域的“领头羊”,做既会用脑又善动手的“匠人”。这种精神,应从军校的课堂上开始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