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基层传真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一场座谈会引发的思考

——对北部战区陆军基层部队精准征兵效果的追踪调查之二


■本报记者 宋子洵  通讯员 孙 涛  刘星楠

这是一场别开生面的座谈会。

多功能厅内,战区陆军各级业务主管人员、国防动员系统征兵负责人、部队接兵机构人员围坐在一起,围绕精准征兵的效果与问题展开讨论。

“当初单位计划精准征接的10类小特专业中,气象水文、陆航等专业征集效果不够理想……”某集团军干事刘功瑞率先发言,言语中透着些许无奈。

“另外,业务素质也不够均衡,像测绘、无人机应用等专业,还需要进一步培养锻炼。”某旅接兵干部赵志超接过话茬。

没有精准接兵经验、介入工作时间短、不能与新兵面对面了解情况、对驻地适龄青年的素质底数掌握还不够精准、部队计划与当地资源对接不够紧密……座谈刚刚开始,各个单位的代表就纷纷抛出问题靶子。

在接到接兵任务之初,为了尽快了解情况、进入状态,辽宁省军区征兵干部唐遂心曾走访对口的几所院校,试图对新兵来一次深度“家访”,确保他们都能精准分到部队。

唐遂心坦言,想要把战区陆军重点征接的几类小特专业征满,确实有难度,就拿小语种专业为例,去年实际征兵人数与预期还有很大差距。随着精准征兵的规模逐渐扩大,即使现在已经和部分地方院校建立长期合作机制,但具体效果还有待观察。

“去年征兵期间,我们对每个有此项任务的院校专门组织了平均2次以上的政策宣讲,可报名参军的人数涨幅却不明显,真正专业素质好的地方大学生,就业第一选择仍是到地方企业去。”谈及那段回忆,黑龙江省军区征兵干部张建军感慨不已。

正所谓“几家欢喜几家愁”,如今虽然第一批精准征来的新兵已经下连,但征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让各级征兵部门和部队陷入思考:精准征兵不够精准,该如何破解?

“如果有一套动态实时的人才数据系统,可通过数据共享实现精准对接,无论对节约人力物力,还是提升精准度都会有很大价值。”某旅接兵干部井博建议道。

“信息化时代数据信息确实太重要了,但更关键是对人才的真实水平把握不准,对专业素质怎么考核、谁来考核等缺乏规范,这也是有的专业报名人数不少,但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某集团军干事郑超补充道。

“当务之急是进一步拓宽人才征集源头,加大军地联合培养专业力度和规模。”北部战区陆军兵员和文职人员处副处长张海风谈道。

整个上午,大家围绕“精准征接”这个问题热烈讨论。如何有效破解征接过程中的矛盾问题,实现预期与效果的高度统一,需要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地摸索和解答。

精准征兵 未来可期

■北部战区陆军兵员和文职人员处处长  闫雪华

精准征兵是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加强士兵人才队伍建设,加速提升部队战斗力水平的有效举措。从试点运行的实际效果看,这是一项值得推广的好政策。但也有一些矛盾问题需要深入探讨和系统完善。突出的是要解决好军队“需求侧”与地方“供给侧”相匹配的问题。

首先,要有政策支撑。精准征兵涉及部队、国防动员系统、国家教育部门等,需要从顶层上搞好设计、政策上明确规范、职责上明确分工。比如,谁去动员教育、素质谁来考核、待遇谁来落实等问题。

其次,要有数据支撑。这个数据就是社会人才大数据。征集部门对当地适龄青年的年龄结构、地域分布、专业特长、身体状况、从业情况等建立实时的动态大数据,便于各级对各类人才精准对接筛查。

再次,要有机制支撑。这个机制主要是需求方与供给方应建立起以培养和征接高素质兵员为目的的沟通协调、资源共享、联合督导等机制。另外,要让精准征集入伍的高素质人才,在部队有发展、有作为、有地位,激发广大社会人才投身军营积极性。

破茧成蝶是一个艰辛的过程。新政策的完善,也需要时间与精力的打磨。相信在军地多方的共同努力下,精准征兵的路子必将越走越宽。精准征兵,未来可期!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