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科技前沿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血浆治疗”的科学原理

■谢贵杨 焦文浩


胡三银作

自新冠肺炎疫情出现以来,大批医务工作者在一线共同战“疫”。人们一边为这些“白衣天使”加油鼓劲,一边期盼早日出现救治良方。新近有关媒体报道,新冠肺炎重症患者在使用了新冠病毒特免血浆制品后,病情明显好转,随之“血浆治疗”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

那么,“血浆治疗”能否成为新冠肺炎的救治良方?国家卫健委新近发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中,增加了“康复者血浆治疗”,并指出其适用于病情进展较快、重型、危重型患者。

提起“血浆治疗”,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末。当时,人们发现从被感染动物的血浆中寻找特异性抗体并对相应人群进行注射,对于治疗白喉和破伤风等疾病可产生积极效果。在20世纪上半叶,这一手段曾被广泛用于治疗如麻疹、腮腺炎、肺炎等各种疾病。随着抗生素、抗病毒药物及疫苗的研制和普及应用,“血浆治疗”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后来,在抗击SARS及埃博拉病毒的过程中,这一方法又被重新启用。

“血浆治疗”的原理,实际上是人工免疫中的被动免疫。具体来讲,人工免疫即根据自然免疫的原理,通过人工的方法使人体获得特异性免疫,包括主动免疫和被动免疫。被动免疫是机体被动接受抗体、致敏淋巴细胞或其产物所获得的特异性免疫能力。感染新冠病毒肺炎患者治愈后,体内已相应产生了能对抗新冠病毒的特异性抗体,新冠病毒特异性抗体可有效杀灭和清除病毒。“血浆治疗”正是通过提取治愈者的血浆进行相关病原体的筛查,经过严格的血液生物安全性检测、病毒灭活、抗病毒活性检测等处理后制成血浆制品,注射到危重患者体内,配合人体免疫系统与新冠病毒进行战斗。

2月8日,新冠病毒特免血浆开始投入临床救治,有重症患者接受治疗12至24小时后,血氧饱和度明显上升,主要炎症指标明显下降,淋巴细胞比例上升等重点指标全面向好,临床体征和症状均开始好转。这意味着“血浆治疗”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不过我们应当认识到,在缺乏疫苗和特效治疗药物的前提下,“血浆治疗”只是一种探索性治疗方法,并存在着一定风险。因为患者输入的是别人的血浆,如果在制作过程中某些传染病躲过了筛查,就会存在疾病交叉感染等不确定因素。另外,康复患者基数并不大,符合献血标准并愿意献血的比率难以达到100%,再经过层层筛选,血浆供应也就成了稀缺的医疗资源,无法普及推广至所有人。因此对“血浆治疗”我们不能给予过高期望,应有的选择是另辟蹊径。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