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疫情防控工作处于最吃劲的关键阶段,习主席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务必高度重视对医务人员的保护关心爱护,确保医务人员持续健康投入战胜疫情斗争。习主席的重要指示,为广大医务人员送去党中央的亲切关怀。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在抗疫一线的医务人员夜以继日、连续奋战,身心高度透支,工作压力大,生理和心理负荷高,迫切需要高度重视他们的心理健康,对他们进行必要的心理调适与疏导,使他们了解掌握自我认知、自我调控、自我放松、自我激励等心理防护方法,不断增强自我心理防护意识,提高自身的心理弹性,主动为自己的心理穿上“防护服”、戴好“防护口罩”,同时也为救治患者提供重要的情感支持与正向激励。
以生理适应带动心理适应。医务人员在执行患者救治任务时,对新冠肺炎认知的不足、封闭的隔离环境、过度的疲倦以及长时间与家人分离等问题,特别是时刻面对可能受感染等关乎自身安全的重大威胁,容易导致一些人出现焦虑、紧张、抑郁和疲劳等症状。心理学原理表明,当个体长时间处于高压情境下的应激状态时,往往容易出现认知失调、情绪失控、大脑损伤和决策偏差等问题,从而产生情绪低落,影响自身的工作状态与效率。生理是心理的基础,心理的适应离不开生理的适应。规律的生活作息,健康的饮食,适当的体育锻炼既有利于身心健康,又有利于心理免疫力的提升。研究认为,有氧运动可以加强身体的新陈代谢,提高自身的心理免疫力,降低精神压力,疏解负面情绪,产生积极的自我调适。因此,合理安排好持续工作的时间和强度,适当休息,结合疫情防控特点,尽可能保持生活的稳定性,因地制宜开展体育活动等,可以显著提升医务人员的心理适应能力。
以认知调节修正心理偏差。救治是医务人员和患者面对面交流接触的过程,也是人与人之间信息沟通的过程。医务人员的认知水平、文化修养和个性特点等自然而然地会在双方的言谈举止中流露出来,从而对患者治疗与康复产生影响。而医务人员的情绪往往受到认知方式的影响,疫情的深入发展、高强度高负荷的工作压力,容易使医务人员产生心理负重、无助感和自责心,致使自信心降低。医务人员要学会自我认知调节,切实认识到自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认知到团队的力量、信心的重要。同时要重视自己的情绪、心理和行为反应,并通过心理团队支持、心理热线进行及时的心理疏导调适,积极做好预防工作,稳定好自身情绪,修正自我心理偏差。
以情绪宣泄缓解心理压力。此次新冠病毒狡猾、疫情复杂,医治救护节奏快、强度大,容易导致医务人员的心理压力大,产生各种不良心理和情绪。长时间处在这样的心理压力下,需要对医务人员采取积极有效的防护措施加以自我预防和缓解。心理学研究认为,很多时候,只要把困扰自己的问题说出来,心情就会感到舒畅;适当地宣泄自己的情绪,身心压力则可得到有效缓解。这就要求广大医务人员面对抗疫斗争急难险重的工作任务,一方面要始终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诸多外部刺激,同时也要学会自我控制,在紧张的工作之余,通过向家人和朋友倾诉内心感受,或撰文抒怀、唱歌、跑步、记日记等方式,缓解情绪压力,获得心理慰藉。
以社会支持强化心理支撑。社会支持着眼满足医务人员的现实需求、增强他们的自我防范意识和防护能力,通过深入宣传党中央、习主席决策部署和亲切关怀,广泛普及科学防护知识,提供重要信息支撑,引导人们正确理性看待疫情,强化综合保障能力等,能够帮助医务人员提高应对不良心理影响的能力,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给他们以抗疫的信心和力量。近些年来,无论是亚丁湾护航、国际维和,还是抗击“非典”、汶川抗震等,社会支持在军人心理服务中均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次抗疫斗争,党中央、习主席对广大医务人员的关心关怀和高度评价,全国人民对军队医务人员疫情防控救治工作的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不仅为军队医务人员带来极大的心理抚慰和精神激励,也大大增强了他们早日战胜疫情的信心和底气。实践表明,良好的社会支持加强了军政军民团结,融洽了部队内部关系,增强了军队医务人员心理防护能力,必将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坚强的心理支撑。
(作者单位:国防大学政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