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机课目永远是战场上的必考课目
——推进实战化训练,应尽可能多一些“意料之外”
拿了冠军,还要做检讨!
张新昌的举动在全旅上下引发了强烈反响。旅领导把张新昌和参赛队员反思的问题挂到了旅内部网络平台上。两张问题清单上,他们列出了3大类20多条问题——
平时的训练条件与比武条件的设置有一定差距,参赛队员有一些不适应;
平时专业训练中,存在重技能轻敌情的现象,与实战要求仍有差距;
年轻队员缺少比武和临战经验,存在紧张和应变能力弱的问题……
采访参赛队员时,他们提得最多的两个词就是“紧张”和“意料之外”。细细品味这两个词,发人深思:比武场上的意料之外,源于平时训练中的意料之中!
“信息化战场瞬息万变,一分钟的判断延误就可能影响甚至决定战斗最终的走向。我们只有在今天的训练中尽可能地设置意料之外的内容,才能在明天的战场上收获更多的意料之中。”旅议训会上,旅领导的一番话引发了官兵共鸣。
日常训练中,不少官兵习惯到了训练场就把枪摘下来放到一边。他们未曾想过,在战场上对手可能在任何意想不到的时间出现,这些不经意的习惯会使官兵在实战中陷入被动境地。
装备抢修中,不少官兵的关注点仅限于如何更好更快地把装备修好。殊不知,在维修过程中的隐蔽伪装,以及维修结束后的撤收撤离等训练,同样十分重要。
“意料之中”与“意料之外”,两者暗含着战场上胜败与否的辩证法。对此,某防空旅高炮营营长石行玉感触颇深。
去年实弹战术考核,石行玉带领全营参加,首轮射击就命中拖靶,受到了上级表扬。
面对成绩,石行玉心里却惴惴不安:平时训练时,靶机通常只从一个方向飞来,他们在射击时只需要注意自己面前45度角的射击扇面,这次考核也不例外。
“战场上,敌人会从哪个方向飞来?”考核成绩虽然不错,但这个问题却让石行玉和全营官兵警醒:如果面对强电磁干扰,防空阵地是否还能有效应对?若身处战场,官兵能否沉着快速应对意料之外的敌情……
拉直问号的最好办法,就是尽可能地多组织一些意料之外的快反训练。为此,该旅充分利用基地化演习、陆空实兵对抗演习等机会,立足复杂条件设置战场上可能出现的各种临机课目,逼着官兵在难局、危局、险局中求突破。
如今,北部战区陆军各部队越来越重视临机课目的设置,各类比武考核都尽可能出其不意地设置难险课目,让参考和参训的官兵经常遭遇“意想不到”。
“卫星过顶、炮火封锁、毒气侵袭……”某旅副参谋长乔飞清晰记得,几年前,当这些课目第一次出现在跨区机动演习中,仓促应战的该旅官兵还只能简单地搭设伪装网、拉大行军间隔、穿戴防毒面具。而如今,随着大家敌情意识的提高和处置意外情况手段的增多,官兵们对这些课目的处置方式更加合理多样。
“两军交锋,一方企图夜袭,打算打对方一个措手不及;而另一方则提前做好埋伏,借着夜色,将前来偷袭的敌人一网打尽。这是战争片里经常可以看到的桥段。”乔副参谋长神情严肃地说:“当我们想着出奇制胜的时候,往往敌人也抱有相同的想法。”
都想出奇制胜,那谁能赢得最后的胜利?
对此,乔飞和官兵们的看法一致:当己方保守的训练方式,遇上了敌方出其不意的战法时,此消彼长,答案不言而喻。所以,古往今来的战争,无不阐释着一个道理——临机课目永远是战场上的必考课目。
“临机课目的处置慌乱,实则暴露出平时训练条件和标准设置与实战贴得不紧。”随着讨论不断深入,另一个问题渐渐浮出水面:演训环境的构设是否贴近实战的要求?
演习的关键在于如何“演”
——这里的“演”不是表演,而是要真正进入战斗的角色
“双冠王”竟然两遭“滑铁卢”!
这段经历,让某旅侦察班长、四级军士长凌乐对战场环境有了深刻理解:“平时训练不同于演习,演习又不同于打仗,这中间的差别着实不小。”
前年实弹射击中的一幕让凌乐刻骨铭心——
目标由过去白灰喷绘的圆形靶标,改成了等比例大小的运动坦克。在被火炮覆盖后,对手还可能向山背逃窜,留给侦察兵的时间极其有限。
逼真的战场环境让凌乐感到有些紧张,在装备操作上频频失误,最终成绩很不理想。返回营区后,凌乐认真反思总结,在接下来的一年中努力提升自身短板,想在来年的实弹射击中打出好成绩。
谁知,第二年的演习场地换成了濒海条件。大海上,舰船开进的速度要大于以往陆上目标的前进速度。海滩上没有高地,凌乐只能将观察所开设在海滩隐蔽位置,观察视角和距离都受限,通过原有方式很难完成侦察任务。
这一次,凌乐的演习成绩依旧不理想。
怎么办?“适应!”凌乐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出的关键词,不经意间透露出训练的真谛:即使瞬息万变,也要在最短的时间里找到适应的方法,练就克敌制胜的手段。
像凌乐一样,受环境影响,导致演习考核成绩不理想的官兵还有不少。这恰恰说明,官兵对于战场环境的适应程度还不够。
“演习的关键在于如何‘演’,这里的‘演’不是表演,而是要真正进入战斗的角色。”旅党委议训会上,大家围绕战场环境展开讨论。
“与真正的战场相比,演习一定会有失真的地方。打破以往演练地域固定和战场环境单一的惯例,从营造逼真实战氛围、构设复杂战场环境入手,着力打造对抗演兵‘准战场’,是每一场演习都应当竭力去做的。”会上,大家达成了共识。
“关键在于官兵是否真正‘入戏’。”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一个问题:现在的演习中,战场环境构设得越来越逼真了,但还是有不少官兵在演习中“出戏”。
“出戏”的原因在哪?一位多次参加演习的老兵说:“物资装载、向交战地域机动……很多演习的流程比较固定,甚至有时候对手会从什么方向打过来都大同小异。这样的固定套路,即使战场环境再逼真,也达不到实战的效果。”
某部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参与过重大演训任务的官兵里,69%的人认为战争还很遥远,演训更像是完成一次任务,而不是打仗。
同样的问卷调查,却在另一个部队中得到了截然不同的答案:该部参加过海外维和任务的官兵中,几乎所有人都认为战争离我们并不遥远。
“谁也不知道,这五六公里的路程会遭遇什么。极端势力在路旁埋设炸弹,遭遇火箭弹袭击的事件时有发生,我们谁都不敢掉以轻心……”这是该部排长管泰然在维和期间的日记里写下的一段话。
“置身这样的战场环境,怎能不专注于练兵备战?”曾经两赴马里维和的四级军士长韩立建至今保留着一个习惯:军装上衣的口袋里总是放着一封请战书。
当猛烈的炮火在耳畔轰鸣,当身着异国军装的人在身边走动,官兵们舍身和为国的勇气和上阵杀敌的血性仿佛在一瞬间被激发出来了——这大概是真正的战场带给军人独有的刺激。
如何让官兵真正“入戏”?许多部队都把目光投向了一个无形的焦点——战场思维。
夺冠从来不是练兵备战之路的终点
——缩短操场到战场的距离,必须把“战”的思维渗透到“练”的方方面面
在同一个地方,因为同样的原因“摔倒”了两次!某旅排长杨志伟的经历令人深思。
3年前,该旅组织班协同考核。在前面的课目中,杨志伟以近乎满分的成绩完成考核。
进行到通过炮火封锁区这一课目时,由于场地泥泞、驾驶难度大,受领任务后,虽然计算出每次通过封锁区的火炮为两门,但为了保险起见,杨志伟还是习惯性地一次只让一门火炮通过。这样,即使单课目成绩不理想,但总成绩还是可以排在前面。
可让人没想到的是,考核成绩最终竟然被判定为不及格。导调员的一句话,令不明原由的杨志伟恍然大悟:“你的做法虽然保证了自身的火炮安全,却占用了后续梯队的通过时间,迟滞了整个作战行动!”
没承想,2年后,杨志伟竟然在同一个地方栽了跟头。同样的课目,同样的考题,杨志伟吸取了前一次的教训,本着实战的原则,组织两门火炮开足马力,利用炮火间隙全速通过。
然而,他又一次被判定为不及格。追着考核员反复询问,他才找到原因——原来是旅里根据装备的实际性能更新了作战数据,现有的火炮在泥泞路段上达不到教科书中的最大速度。按照实际条件,一次通过两门火炮会被敌方的下一轮炮火覆盖。因此,只能选择一次通过一门火炮。
摔了个跟头,捡了个明白。两次失利的经历让杨志伟明白:实战化的标准一直在变,唯有用战场思维武装头脑,才能跟得上战场之变。
“夺冠从来不是练兵备战路上的终点,打赢才是。用战场思维养成作战习惯、增强敌情意识才是我们最应该重视的。”该旅领导说。
“如果官兵心中没有敌人,环境构设再逼真,上了战场依旧会‘吃亏’。”该旅领导发现,与战场环境相比,官兵们缺失的更多是战场思维。
战场环境构设总会有局限性,最真实的实战环境其实在官兵心里。为此,该旅从教育和训练两方面入手,引导官兵牢固树立“只有把每一次训练当打仗,上了战场才能心不慌”的思想。
思维的转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接下来的训练中,各级指挥员通过不间断地设置各种实战场景,尽可能地让大家仿佛置身战场。
可喜的是,战场思维正逐渐渗入该旅官兵的脑海中,一些细微的变化初现端倪——
以往,为了追求更好的射击成绩,有的战士面对升降靶时心中读秒;为了让拆装炮闩的速度更快,有的战士对炮闩加工,将中间零件结合紧密的地方打磨得圆润平滑……这些由赛场思维带来的和平积弊,如今渐渐地被赶出了训练场。
这些细微的变化,折射出该旅官兵思维的转变,也让人看到了广大基层官兵从“素练之卒”到“能战之兵”的进步。
“脑子里有敌人,才能把训练场当战场。”采访即将结束时,该旅领导告诉记者,让每名官兵都形成战场思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只要时时处处把“战”的思维渗透到“练”的方方面面,就一定能够催生出真正为战争而生的“能战之兵”。
上图:北部战区陆军某旅开展陌生环境实兵演练,无人机飞向目标空域。刘星楠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