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军营观察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的那些“80后”女博士——

实验室里的“三朵金花”


■本报记者 邵龙飞 中国军网记者 马嘉隆 特约记者 张振威

憔悴的面容,掩盖不住她们自信的神态。

疫情发生后,我军抽组军事医学专家前往武汉抗击疫情。这支专家队伍中,有来自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的迟象阳、董韵竹、张梦瑶3名“80后”女博士。

初见3人,是2月20日下午3点。她们刚从实验室里出来,正在会议室里吃着盒饭、泡面。

迟象阳简要介绍了她们的每日作息:早上8点进实验室作核酸检测准备,下午2点多出舱;饭后稍作休整再次进舱,待结束晚间的检测工作,一般都到凌晨了。

“昨天接收的样本多,我们轮了2个班次,一直检测到凌晨4点才结束。”董韵竹补充道。

抵达武汉的1个多月里,3名“80后”女博士一直过得如此“充实”。

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对临床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至关重要,是有效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关键技术支撑。这项检测,就是3位女博士担负的主要任务之一。

按照防控要求,从咽拭子样品接收,到得出核酸检测结果,须在24小时内完成。为尽早让医院获知结果救治患者,她们靠着扎实的基本功和娴熟的配合,硬是把时间压缩到4个小时。

由于送检样品数量、时间并不固定,她们索性在实验室旁的会议室里待命,边做其他分析研究。

核酸检测结果的判断解读,也是她们研讨的重点。“拿出精准结果,就是对提高疫情防控效率做贡献,多付出点时间和精力也值了!”董韵竹说。

截至3月5日,检测组已完成5500多份样品检测,没有出现一起错情。这是让3位女研究员最自豪的事儿。

收获的背后是不为人知的付出。有时样本送得晚,数量又多,已经在实验室忙了一天的她们,也会连夜赶工。

一天天下来,她们已经习惯了这样的工作强度,习惯了“早上起来像被人揍了一顿”的肌肉酸痛……

春节前夕,得知疫情暴发,迟象阳寝食难安。

“我是军人,研究方向又是微生物,这个时候必须做点什么!”1月26日凌晨1点,接到前往武汉的命令后,迟象阳仅用1个小时就准备好了行李,以及实验设备仪器。

“当兵能到战‘疫’一线,打非同一般的阻击战,那是使命!”从中学就对生物着迷的“80后”女生迟象阳,一路成长为微生物学博士,这次又义无反顾地走上了战“疫”最前沿。

这是张梦瑶人生中第一次参加如此重大的任务。临行前,由于军大衣放在单位办公室来不及取,她的父亲便将自己的一件军大衣交给她。

父亲是一名老军人,曾在玉树地震救援中表现突出,被评为“全国抗震救灾模范”。那件大衣,正是他参加救援的“战袍”。这次女儿出征,父亲把它披在了女儿身上。

高铁列车上,身着迷彩的张梦瑶拿着单位介绍信,告知列车长行程。“当兵十多年了,这是我对军人荣誉感触最深的一次。”张梦瑶说。

那天,穿着父亲的军大衣,独自拉着行李箱走在月台上,每经过一节车厢,都会有列车员自发地向她敬礼。

不远处,她的战友们正等着和她并肩战斗……那一刻,张梦瑶百感交集,她知道,自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来到武汉一线这些天,迟象阳对工作最深刻的感受就是“齐心协力”。

专家组人少、任务重,为了紧前推进工作,专家们都会上阵干体力活儿。每当这时,“三朵金花”都会主动和大家一起展开、撤收装备。收拾妥当后,3人相视一笑。

午夜时分的武汉,夜色如水。刚收工的迟象阳泡了一碗方便面当晚餐。那一刻,董韵竹正给丈夫打电话。

夜以继日地战斗了一个多月,3名女博士最大的愿望就是疫情早日结束。

因为见不到妈妈,迟象阳2岁多的女儿和她闹起了小情绪。张梦瑶也好久没有跟自己的一对双胞胎视频通话了。她说,屏幕里看到孩子,自己就会掉眼泪。

2018年初,董韵竹和爱人领了结婚证。因为执行医疗救助任务等原因,举办婚礼的日期他们已经推迟2次。

“胜利回家”,简单的字眼给了她们无穷的动力。每天被手机铃声叫醒,又是新一轮的战斗。军人、女儿、妻子、母亲……多种身份交织在一起,无数个声音在呼唤她们早日凯旋。

春暖花开,她们回家的那一天不远了。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