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春来,闽西松毛岭山上山下的映山红,总是开得格外耀眼。来到松毛岭下,流连于那些肃穆古朴的建筑,徜徉在杜鹃红遍的山腰溪畔,追寻历史的跫音,触目所及的是亮丽的红艳,心扉上拓印的是悲壮的故事,耳边回荡的是撼人魂魄的声声军号。
松毛岭,是中央苏区核心区域的东大门,位于福建省长汀县与连城县的交界处,由南至北蜿蜒80多华里,从东至西宽30多华里,森林茂密,山峰耸立,山路崎岖陡峭。主峰金华山,海拔955米,地势险要,当地一直有“宁走鬼门关,莫上金华山”之说。以前,松毛岭一带没有公路,国民党军对中央苏区展开第五次“围剿”后,国民党东路军为了推行“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战术,为了方便部队的调遣和军用物资的运输,在松毛岭开了一条公路。这条公路,东往连城、上杭、龙岩(今新罗区),西接长汀、瑞金,堪称战略要道。
“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闽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踊跃参加革命,松毛岭一带,风展红旗如画。“新做红旗角叉叉,正月十四打桥下,活捉恶霸李七孜,将他打到泥底下”,这首山歌风靡松毛岭一带山村。主力红军多次进驻松毛岭下的桥下村,朱德、刘少奇、彭德怀、聂荣臻、叶剑英、左权、罗炳辉、张鼎丞、滕代远、萧劲光、刘亚楼、杨成武、耿飚等革命家在这里留下革命足迹。在桥下村,有一座革命烈士纪念碑,上面镌刻着28位桥下烈士的姓名、职务及牺牲时间和地点。而相当多的烈士,已湮没在岁月的长河里,连姓名都没留下。
松毛岭下的钟屋村观寿公祠,是松毛岭战役的红军总指挥部。钟屋村辟有松毛岭战役纪念馆,村中流传着一门七烈士的悲壮故事。初春时节,松毛岭上的映山红红得是那么引人注目,走进观寿公祠,当年的烽火硝烟穿越时空,通过墙壁上陈列的照片和史料,再现在我的眼前——
1933年7月底,彭德怀指挥红军东方军在松毛岭下的朋口,全歼国民党军十九路军主力区寿年师的两个主力团。蔡廷锴、蒋光鼐醒悟到内战没有出路,随后发动了震惊全国的十九路军联共反蒋的“福建事变”,推动了中华民族抗战的历史进程。战役打响之前,寻淮洲、萧劲光率红十九师集结在桥下村,全村群众对外严格保守秘密,热情接待红军队伍,安排红军住宿,送菜送柴,给红军缝洗衣服。战役打响时,桥下群众给红十九师带路、送弹药、补给养、抬担架,全力支援红军作战。战役结束后,桥下村被县苏维埃政府命名为“支前模范乡”。
松毛岭战役的序曲是温坊战役。1934年8月,朱德抓住稍纵即逝的战机,部署温坊战役。8月31日晚,温坊战役打响,由林彪、聂荣臻直接指挥,红一军团、红九军团、红二十四师协同作战,在两三天内全歼敌第三师第八旅及援敌一个团,毙敌2000余人,俘敌2400余人,缴获一大批枪支弹药。温坊战役,是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以来取得的一次大捷,极大地震惊了步步为营、节节推进的国民党军。邓小平主编的《红星报》在第64期第三版以《温坊战斗的胜利》为题,以整版篇幅集中报道温坊大捷。
但是,温坊战役的大捷,改变不了中央苏区岌岌可危的局势,接踵而来的,是惨烈而悲壮的松毛岭战役。
保卫松毛岭,就是保卫福建省苏维埃政府所在地汀州(即长汀县城,古代州府治所),就是保卫红都瑞金!红九军团、红二十四师及福建军区地方武装坚守松毛岭,与配有飞机大炮的10万敌军展开了连续七天七夜的浴血鏖战。上万红军将士在松毛岭战役中流尽了最后一滴血,当地群众也在这场战役中付出巨大牺牲,为迟滞敌军向中央苏区核心区域的推进,为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主力的战略大转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巍巍松毛岭,当年鏖战激,红军烈士的鲜血染红了满山的红杜鹃。以前,有人说“松毛岭战役是一次失败的战役”,而今,世人皆知,松毛岭战役是闽西苏区参战军民严格服从中央命令指示、全然不计局部重大牺牲、发动一切力量共同作战、最终成功达成战役目的的一次以弱御强、以少胜多的成功战役。这一共识的达成,是对松毛岭战役参战军民的政治褒奖,也是对在松毛岭战役中牺牲英烈的在天之灵的慰藉。
进入新时代,当地加大了抢救挖掘松毛岭战役亲历者史料的力度,开始了对松毛岭战役遗址公园的建设和红色教育基地的打造,加大反映松毛岭战役文艺作品的创作力度,开展松毛岭战役战史专题研究……这些“养料”将让松毛岭的映山红开得更红更艳。
铁血松毛岭,浩气壮山河。松毛岭,我向你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