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军人修养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腹有诗书气自华

——坚持读书学习


■陈鲁民

编者按

己亥末,庚子春,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一度打乱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在疫情防控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我们既为抗疫勇士的挺身而出和“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人间大爱而感动,同时也有必要去认真思考一些问题。

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阻击战是生命保卫战,也是健康保卫战,它让我们更加体会到科学生活与健康文明素养的重要性,让我们得以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比如,有一些陋习需要坚决革除,有一些好习惯需要进一步培养。《军人修养》专版从今日起,以“培养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为主题推出一组文章,希望能够给读者带来启示。

近日,我和一个战友通电话。他说,因为新冠肺炎疫情,这段时间一直“宅”在家里办公,没有应酬,没有迎来送往,开会也比过去少了一多半。突然闲了下来,一开始还有些不适应。后来,静下心读书,每天读几个小时,不知不觉读了几本书,还做了不少读书笔记,学到了新知识,弄懂了新理论,感到获益匪浅。因为尝到读书甜头,他说,就是疫情过去了,也要继续坚持读书的习惯,努力把读书变成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

为何要读书?简而言之,读书可治愚,益智;长见识,广思路;学技能,增本事。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一言以蔽之:开卷有益。对个人来说,读书能提高素质,改变命运;对民族而言,读书可传承文明,播撒科学。所以,孔子一辈子手不释卷,晚年还“读《易》,韦编三绝”;高尔基“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郑成功慨然有感“养心莫若寡欲,至乐无如读书”;季羡林由衷赞叹“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他们都把读书变成了一种生活方式,乐此不疲,甘之如饴,因而大得裨益,受惠终身。

坚持读书的习惯,既是理性的自觉选择,也是适应客观形势的需要。读书可以是一种主观爱好,因为有兴趣,读书会让人感到愉悦,如饮佳酿,如沐春风,同时又能陶冶情操,开启心智,提高觉悟,广博见识。读书也是一种客观需要,可以增知强能,增长才干,拓宽视野,开阔思路,从而胜任工作,跟上形势,从容迎接挑战,在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坚持读书,让读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首先要解决认识问题。有人认为,军人天天忙于练兵备战,舞枪弄炮,少读点书也无所谓。此论大谬也!如果说在冷兵器时代,只要有张飞那种蛮劲,有程咬金那三板斧,就能纵横天下;那么在今天现代化战争条件下,打的是高科技,面对的是信息战,如果不读书学习,没有科学素养,将会寸步难行。而且,即便是冷兵器时代,文武双全的军人照样远强于胸无点墨的赳赳武夫,关羽、陆逊、谢安、李靖、辛弃疾、岳飞、王阳明、袁崇焕等,都是“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儒将。毛泽东早就说过:“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今天更是如此,一个不重视读书学习的军人,无法适应新军事变革的要求,难称合格的现代化军人,早晚会被淘汰。

养成读书学习习惯,关键在有效保证读书时间。那些说工作忙没时间读书的人,其实大都是托辞。若说忙,习近平主席日理万机,夙夜在公,但仍挤出时间读书学习。2014年2月访问俄罗斯期间,他接受俄罗斯电视台采访,在谈到自己的爱好时说:“现在,我经常能做到的是读书,读书已成了我的一种生活方式。”再说时间问题,鲁迅有言:“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意挤,总还是有的。”倘若我们把读书化成一种生活方式,日日不可或缺,就一定能合理安排,精心筹划,挤出读书时间,把读书落到实处。

读书学习贵在坚持,久久为功。马克思终生勤奋读书,视读书为生命,哪怕生活再贫苦困顿,都始终不忘学习,常废寝忘食,夜以继日,最后长眠于书桌旁。毛泽东从少年时代起就好学不倦,博览群书,读书习惯保持了一生,临终前几个小时还在看书。他们都是坚持读书的楷模,令人高山仰止。遗憾的是,我们有些人读书则“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高兴时读几页,郁闷时束之高阁;闲暇时翻几篇,工作一忙就忘到脑后。这样的读书态度,心猿意马,一曝十寒,很难有所获益。有鉴于此,读书也要持之以恒,长流水不断线,日积月累,水滴石穿,方可学有所获。

疫情终将被战胜,大家会重新回到熟悉的生活轨道,但再忙也不要忘记读书学习。“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唯有读书好”。这次疫情给我们的一个重要启示,就是一定要保持健康文明生活方式,而坚持读书学习即为题中应有之义。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