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许多医护人员由于长时间佩戴口罩、护目镜,面部出现了严重压痕,甚至皮肤破损,不少网友给这种压痕取了个好听的名字——“天使印记”。其实在医学上,因使用诊断或治疗的医疗器械导致皮肤、皮下组织及其黏膜的局部损伤,属于器械相关性压力损伤。在防控一线,医护人员的面部损伤常见于鼻部、脸颊部、额部及耳廓后部,主要是器械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压力、剪切力、摩擦力、潮湿所致,与相关器械的材质、使用时长也有密切关系。
穿戴器械前需做好科学防护。在实践中,通过黏贴泡沫敷料和水胶体敷料等保护材料进行局部减压,可减轻器械对局部组织造成的压力损伤。水胶体类敷料属于新型的湿性愈合敷料,能够吸收渗液,且透气不透水。将水胶体类敷料覆盖于受压处皮肤可以在局部形成密闭的湿性环境和低氧张力,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微环境。水胶体类敷料还可以有效隔离破溃处皮肤的细菌,刺激巨噬细胞及白介素释放,缓解局部组织水肿,促进湿性愈合。常用到的水胶体敷料有增强透明贴和溃疡贴。增强透明贴偏薄,可有效贴合皮肤,适用于渗出较少的伤口或用于预防压伤;溃疡贴偏厚,适用于渗出较多的伤口,不易贴合,可使用塑性好、黏贴牢的透明贴膜加固。医护人员穿戴器械前可用干棉签蘸取75%酒精擦拭需要保护的部位,油性肤质者更应认真擦拭。随后将相关敷料根据需保护部位的特点,裁剪成相应形状并黏贴。工作过程中,在不影响医疗防护效果的前提下,还应对防护用具进行轻微移动,使局部压力重新分布,以减轻对同一部位的长期压迫。
医护人员面部被压伤后,要及时处理。早期防护用具的压痕伤呈局部深红色,碰触有疼痛或麻木感,需及时用生理盐水轻轻擦拭压痕部位,待干后,将水胶体敷料增强透明贴裁剪成略大于受压处皮肤的形状,轻轻贴于变红皮肤上。若继续佩戴防护用具,建议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外层加垫泡沫敷料。
如果受压处皮肤出现水疱,千万不能将疱皮去除,可用生理盐水清洗后,使用1毫升无菌注射器抽吸出疱液,然后贴水胶体敷料增强透明贴,一般保留4-5天左右更换,其间无变色则无需更换。
若受压处破溃、呈现出粉色或红色组织,可使用稍厚些的水胶体敷料溃疡贴或者泡沫敷料覆盖,外层可用透明贴膜加固。使用水胶体敷料覆盖者若佩戴防护用具,也需要加垫泡沫敷料。若破溃处呈现出黄色、白色或灰白色的组织,需及时求助于专业的伤口治疗师。
使用敷料时要注意防护要点。工作中使用的敷料一旦发生污染,要及时更换,无污染的情况下,不能频繁更换。水胶体敷料在没有渗出或渗出较少时具有很好的粘附性,无渗出的情况下可黏贴3-5天,且具有防水性,在洗漱时轻轻的擦拭并不影响黏贴效果,但反复的揭除、黏贴则易发生医用黏胶相关性损伤。揭除水胶体敷料时动作应轻柔,可轻轻掀起贴膜一角,用拇指和食指捏住此角,向同侧轻拉,使皮肤和贴膜慢慢分离,然后自上而下撕除。
(作者为国际伤口造口治疗师,郝东红、周丽梅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