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参谋,迎接联合国装备核查,你把汇报稿翻译一下”“张参谋,分队出去施工,请抓紧和有关部门进行联络”……
在我第10批赴南苏丹维和工兵分队驻地,分队外事翻译张波每天忙个不停。在官兵眼中,张波像是分队的“外交官”,在分队与外界之间搭起一座沟通的桥梁。
我维和工兵分队在当地的行动,需符合国际法规以及相应流程,而获取和对接相关信息的工作落在了张波的肩上。为方便分队工作,张波专门制作了一本《对外联络工作备忘录》,到岗仅一周的时间,联南苏团瓦乌基地的民事、工程、后勤等主要机构工作人员的对接沟通方式,几乎都“本上有名”。
对张波来说,及时准确地完成沟通,是他必须履行好的职责和使命。在一次随行勘察途中,因当地执法警察对武装人员有所戒备,我勘察组在通过科瓦吉纳县检查站时被拦阻,当地警察不让通行并举枪示警,双方随时有擦枪走火的危险。
“必须保持冷静,稍有不慎会升级矛盾。”张波跳下车,平静了一下自己的情绪,手指着左臂上的国旗,用阿拉伯语说:“我们是中国工兵,我们来这里进行道路抢修……”经过耐心交涉,紧张的气氛得到扭转,当被允许通行时,当地警察还郑重向我分队官兵说了一句:“感谢你们!”
当前的南苏丹正值旱季,白天近40摄氏度的高温下风沙漫天,这给分队官兵施工增加了不少困难。
“这才修好没多久,又要返工了。”最近,张波不止一次听到战友讲同样的话。细问得知,由于修路的土质不好,被压实后的路面,经太阳一晒又“尘土飞扬”,为此施工分队不得不返工。
“现在取土点的土质并没有什么大问题,况且你们开挖新的取土点会破坏农田。”面对分队提出的取土申请,一位当地负责的官员回应说。
虽然遭到回绝,但张波深知,土质的问题必须解决好,工期多延一天,不仅耽搁交付日期,战友们还得在烈日下一遍遍复工。于是他再次找到这位官员,耐心地向他解释:“中国工兵修复补给线是为了造福沿途民众,如果你们不放心,可以全程监督……”
终于,担忧被化解,这位官员随即派人与分队官兵一同踏上“寻土之旅”。路上,张波一边“寻土”,一边说明什么样的土质是适合的。找到合适取土点后,又反复向其确认是否是农田,是否可以开挖。两天后,双方都认可的取土点找到了。竣工时,工程保障二中队中队长许向民找到张波说:“这次真的多亏你及时和当地政府沟通,我们才能提前一周保质保量完工。”
今年2月初,分队接受了联南苏团2020年首次综合能力评估。张波担任讲解员,他用清晰流利的英语详细讲解了工兵分队的工作情况,评估人员对我分队任务执行能力表示高度认可。
官兵说,我维和部队走出国门,传递和平友好的理念,离不开张波这样一座“沟通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