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一块豆腐,也许只需要半天时间。可打磨一块关于豆腐的记忆,竟会持续40年。
40年前的东北某边防连,冬天冷到了骨子里。初到部队的刘踏青,刚下运兵车,白山黑水、辽远北疆,映入他眼眸里的满是一种寂寥和壮阔。
真是艰苦极了。刘踏青暗叹。饥饿感涌上,肚子“咕噜咕噜”叫唤。“新同志们,饿了吧,来连队的第一天,要让你们尝尝这里的特色菜。吃饱喝饱不想家!”说话的是指导员,身材精壮,声音清朗,全身上下律动着一种浑厚的劲儿。后来,刘踏青才知道,这就叫兵味儿。
该是怎样的“盛宴”呢?我正寻思着,开饭号响了。新兵排呈单列进入食堂时,刘踏青眼见着老兵们排队至炊事员面前,分打各自饭菜,再到装饭的大桶里去盛饭。可他们新兵却被直接领向餐桌方向,香气远远就溢进了鼻子,桌上的菜紧紧钳住了他们的眼球。
要如何形容那桌菜呢!不夸张地说,那是一桌货真价实的“豆腐宴”:红烧大豆腐、大豆腐炖白菜、小葱拌豆腐、干豆腐炒尖椒、凉拌豆腐丝,新奇而丰盛,爽口而滑嫩。有的战友都吃得弯不下腰。老兵们打趣着,“你们这顿饭吃得新鲜,以后指不定见豆腐就烦呢!”
事实证明,老兵确实看得远。因为,新兵们以后的伙食常和豆腐相关,而去食堂常被戏称为——赴“豆腐宴”。
东北盛产大豆,做成的豆腐占据了餐桌的“半壁江山”。那时每顿饭都是三菜一汤、一荤两素,汤大多数是稀面糊糊,隔几天会有肉。炊事班费工夫搞来的肉总不够吃,于是只能在食用油和果蔬上多加量,想办法缓解肉不充裕的困境。油炸的豆腐和肉吱拉味道相近,炊事班便想到用质地硬些的豆腐代替肉,于是餐桌上常有豆腐“冒充”的肉。
家属院儿有位嫂子坐月子,另一位嫂子小柳琢磨着给她补补营养,就剪了自个儿的头发卖了,换来了二斤肉。
连里指导员知道了这事,心里酸涩,就让司务长把自己休假那月的肉和蛋的份额,给了来队的军嫂,还吩咐别告诉军嫂们这是从自己伙食费里匀出来的。
家属房门口就这样悄悄搁了几块肉,半铁皮桶鸡蛋,军嫂小柳感动得眼睛直泛泪花,死活要退给炊事班。
司务长推却间,对嫂子说,“不如你来炊事班指导指导,教我们改改做豆腐的样式,让大家换换口味。”都听说嫂子厨艺了得,大伙一直想找机会向嫂子学学手艺。
吃晚饭时,刘踏青欣喜地发现,桌上摆的是嫂子捏的饺子。一尝,刘踏青旋即惊叹——“韭菜鸡蛋馅儿!”那时鸡蛋金贵,包饺子怎会有鸡蛋做馅呢,却见嫂子笑吟吟看着大家。“啊呀!是假鸡蛋,豆腐冒充的!”不知谁喊了声。嫂子咯咯笑着,原来她将豆腐以文火煎出来,剁得极匀,如鸡蛋沫一般无二。调馅子时嫂子多搁些她从家乡带来的鸡油,如此,韭菜豆腐馅的饺子比鸡蛋馅儿的还糊嘴,吃起来就像嫦娥坐飞机——美上天了。“借助它物来替代缺少的食材。所谓,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小柳嫂子爽朗地说着,还笑称自己是抛“豆腐”引玉。小柳嫂子果然开了好头,另外几位嫂子也能用豆腐为原材料做出大家意想不到的菜。
部队驻地的林区有野生的树莓和龙葵,味道甜丝丝的。嫂子们不辞辛苦采来,做果汁豆腐脑和果肉豆腐,小尝一口,甜往心里钻。有贪嘴的战友吃多了,舌头都被染成了黑紫色。
豆腐变出了更多的花样。那一桌桌变换了模样的豆腐菜,被战友们称作假“豆腐宴”。其实,“豆腐宴”的真与假又有什么关系呢?在“刘踏青们”心底,真切的永远是那份无法忘怀的军旅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