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文职方阵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做防疫一线冲锋一“兵”

——记中部战区空军某场站3名文职医护人员


■晏 斌 孙 杨

深夜星空,纯净幽远。柔和的灯光下,中部战区空军某场站文职主治医师王瑶函和护士马春艳、刘倩刚结束一天的工作。她们脱下厚重的防护服,摘下口罩,吃着盒饭,额头上隐约可见有汗珠在闪烁。

回忆如月色萦绕在三人心头。她们中最早的来到军营不过2年,今年都是第一次在部队过年,第一次新春佳节仍坚守在岗位上,第一次经受抗击疫情这样重大的挑战。几名文职人员的眼眸里写满坚定,看似柔弱娇小的身体里有使不完的力气。

这个场站地处武汉中心区域,疫情发生的第一时刻,就打响了防控阻击战。王瑶函一直积极请战,可是在研究到隔离病房工作人选的时候,领导并没有把她放在首发名单上。

那晚,她在床上翻来覆去难以入睡,脑海中只有一个念头:上一线,做官兵坚实的后盾。几番思想斗争后,向来服从组织安排的她第二天一早,就又找领导请战。

原来,领导考虑到她年龄偏大,怕她在一线体力不支,就想把她留在后方,便于更好地统筹布置工作。一再恳求下,王瑶函终于获准来到一线。

不久后,场站临时决定抽调一线的王瑶函、马春艳、刘倩其中一人,退至后方,负责发热门诊的各项工作和培训新一波次的医护力量。

马春艳性格开朗活泼,年纪虽小,却有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拼劲和闯劲。刘倩性格内向文静,看似柔弱实则内心强大,有着“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钻劲和韧劲。三人态度都很明确:把撤后的机会留给他人,希望自己留在隔离病房,承担更多的风险和辛苦,帮助更多隔离发热病人尽早康复。

最后,鉴于马春艳具有较为丰富的医护经验,领导决定让她负责发热门诊工作和医护力量培训。

奋战防疫一线期间,王瑶函、马春艳、刘倩三人的手机计步显示,她们每天都要走好几万步。

天气虽寒,但她们穿戴防护服、护目镜和口罩,每天观察患者、换液体、测体温、送餐食,一天下来6层楼要爬几十趟,汗水经常湿透了衣服。由于防护服是一次性的,在疫情防控期间物资相对紧缺的情况下,她们工作期间尽量不喝水,不上卫生间。

因为感控的要求,她们在接触患者前后都要洗手,冬天的水冰冷刺骨,三人的双手不但出现冻疮,还不同程度出现了关节肿胀和晨僵等症状。工作时,深夜两三点接到患者也是常有的事,一忙起来就是通宵达旦,身体长时间高负荷运转的疲劳状态下,磕伤碰伤便成了家常便饭。

工作之余,王瑶函、马春艳、刘倩利用所学知识和相关经验,积极建言献策,比如污染区、缓冲区、清洁区的划分,清洁消毒注意事项,医疗废物管理等等。等所有患者入睡后,她们三人常静悄悄地围坐在台灯下,复盘讨论近期的相关工作,总结反思存在的不足,研究制定下步措施。

尽管每天工作又苦又累,她们还是力求用最贴心的服务、最暖心的话语、最阳光的微笑对待每一位患者,遇到心情苦闷、思想出现波动的,就靠上去拉拉家常舒缓情绪。一名隔离发热患者告诉笔者:“像她们这样既当医生倾心治疗,又当‘保姆’无微不至照顾,让我们很受感动。”

翻开王瑶函的简历,笔者发现:原来她放弃了原本省级三甲医院的良好平台和仅有一步之遥的副高职称,毅然加入军营这个大家庭。

“周围有些人说,我做出这个决定有点傻,但是我的内心无怨无悔。”王瑶函告诉笔者,那段时间她谢绝了老单位的一再挽留,几乎每天都在给家人做思想工作,最终如愿以偿来到心心念念的军营。

在王瑶函看来,这次防疫任务艰巨而危险,说不怕那是假的,但“疫”场即战场,作为文职人员,作为蓝天方阵中的坚强一“兵”,要做到的就是两个字:冲锋。因为身后就是战友们,守护他们的健康就是守护部队战斗力。

采访中,刘倩向笔者展示了家人给她发的信息,每一条都在提醒她注意防护、保重身体,字字句句情真意切、感人肺腑。“等疫情结束了,一定好好回家陪陪家人。”刘倩说这话的时候眼眶有些湿润。

马春艳说每天无论再忙,都会找时间给爸爸报个平安。她说没想到一直不苟言笑的父亲现在说起话来如此“唠叨”,一遍遍反复提醒她照顾好自己。

采访结束,笔者的内心涌起一阵感动。穿上白大褂、防护服,她们是冲锋不止的战斗员。姓军为战已深深根植在她们血脉里,“孔雀蓝”的使命激励她们攻坚克难、勇挑重任。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