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风气、风格和传承。好的家风像一面镜子,映照着一个家庭的品行和美德。《红色家风》(百花洲文艺出版社)一书,用一个个感人故事,形象、生动地讲述了毛泽东、朱德、陈云、罗荣桓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高尚的品格和崇高的风范。品读一个个感人肺腑的革命家庭故事,能够深刻理解红色家风的博大内涵,触摸红色家风彰显的共产党人的初心。
红色家风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坚守信仰,对党忠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各种考验的精神支柱,打天下、坐江山,都离不开对信仰的坚守,都离不开信仰的力量。夏明翰不幸被捕后,在狱中用敌人要他写“自白书”的半截铅笔和纸,分别给母亲、妻子、大姐写了三封家书。他在给妻子的信中说:“……红珠留着相思念,赤云(即夏明翰烈士的女儿夏芸)孤苦望成全,坚持革命继吾志,誓将真理传人寰!”在给大姐的信中,夏明翰坚定地表示:“认定了共产主义这个为人类翻身解放造幸福的真理,就刀山敢上,火海敢闯,甘愿抛头颅、洒热血。”罗荣桓临终前留下的《告子女》一文中说:“我的遗嘱就是一句话:永远跟着共产党走。”当前开展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就是要继承革命先辈的遗志,完成他们未竟的光荣事业,用信仰铸就忠诚,用实干成就梦想,在不懈奋斗中成就我们的伟大事业。
红色家风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谨慎用权,不搞特殊化。在这方面,毛泽东堪称典范。新中国成立后,杨开慧烈士的兄长杨开智希望能在北京安排工作,毛泽东亲笔回信说:“希望你在湘听候中共湖南省委分配合乎你能力的工作,不要有任何奢望,不要来京。湖南省委派你什么工作就做什么工作,一切按正常规矩办理,不要使政府为难。”收到回信的杨开智仍不甘心,又托表弟向三立替他说情。毛岸英按照毛泽东的意思,给向三立回了一封长信,委婉拒绝了他的请求。新中国成立初期,陈云和夫人于若木上下班走的是同一条路线,尽管顺路,但于若木一直坚持骑自行车上下班,从没有搭乘过陈云的小汽车。于若木曾经说过:“我们家的家风有一个特点,就是以普通劳动者自居,以普通的机关干部要求自己,不搞特殊化。”作为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陈云深刻认识到,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姓“公”不姓“私”,只能用来为人民服务,绝不能为亲朋好友谋取任何私利。《党章》明确规定:“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红色家风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为了使子女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老一辈革命家在这方面的家教尤为严格。长征过程中,朱德、康克清和全军士兵一样,每人分到了一元五角钱的“伙食尾子”,两人加起来是3块银圆。为纪念红军时期的艰苦岁月,朱德、康克清一直将其珍藏在身边,并以此教育子女永远保持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儿子朱琦曾经在战斗中负伤,导致右脚残疾。新中国成立后,朱琦转业到地方工作,按照朱德的要求,已是团级干部的朱琦当火车司炉工和司机,真正从一名普通工人学起、干起。从一定意义上讲,一部中国革命史就是一部党领导人民艰苦奋斗的历史。从艰苦卓绝的战争年代走过来的革命先辈,更懂得“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的道理。正是井冈山的“红米饭、南瓜汤”,催生了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正是长征路上的草根树皮,支撑了北上抗日的滚滚铁流;正是延安的小米饭粗布衣,孕育了中国革命的灿烂曙光。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风的“家”,既是家庭的“家”,也是国家的“家”。《礼记·大学》中说:“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革命家庭的红色家风,传承着我党我军的红色基因,彰显着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生动教材。每名党员干部都应对照革命前辈留下的红色家风,照照镜子、找找差距,立下好家风、弘扬好作风,使革命前辈的红色家风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