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如重新聆听了一次英雄的赞歌,同时也感受到诗中澎湃着的英雄主义情怀。展读《贺敬之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仿佛有一个强烈声音在呼唤着英雄主义的归来。
贺敬之诗歌中的英雄主义情怀由来已久。早在1944年,他在延安鲁艺文工团工作时创作的《罗峪口夜渡》一诗,就是为纪念英雄刘志丹烈士而作。诗歌写了刘志丹率领部队夜渡黄河的一段经过,表达了对英雄的敬意。在贺敬之笔下,人民群众是英雄的主体,人民群众是“我们壮丽的英雄的名字”(《放声歌唱》)。诗选中的《搂草鸡毛》表现了解放战争中农民踊跃参军的情形,作者较早地在新诗中把农民当作英雄来歌唱。1958年3月创作的《中流砥柱》是一曲新中国工人阶级的赞歌,过去处于社会下层的工人、农民,此时在作者诗中成了英雄主体。
罗曼·罗兰在《约翰·克利斯朵夫》中说:“尽其所能的人就是英雄。”英雄一方面是那么普通,是凡人,一方面又是尽其所能主宰了自己命运的人,是强人。而贺敬之表达的意思也正是,“英雄/在我们行列”(《 回答今日的世界——读王杰日记》),在群众之中,“创造一切的神明正是我们自己”(《放声歌唱》),甚至,他心目中的英雄就是推动共和国车轮前进的中国人民:“啊啊!就是这样——在共和国的大地上/闪耀着/数不清的/英雄形象/震响着/不朽的/英雄的声音!”(《十年颂歌》)
贺敬之这种英雄主义情怀,像气势雄壮的奔马,冲奔在辽阔的诗歌世界里,随处都能听到这种“嗒嗒”的响亮的蹄声。最突出的是那首著名的《雷锋之歌》和书写英雄王杰的《回答今日的世界》。这两篇作品以那个时代特有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社会、人生和生活的感知与领悟,在20世纪六十至七十年代产生了很大影响,鼓舞了几代读者。
《雷锋之歌》是一首大诗,全诗1210余行,今天读来仍然震撼人心。那种字简语浅的意味和汪洋恣肆的格调,唯有战士激情与英雄情怀的碰撞才能产生。可以说,《雷锋之歌》也是作者的生命之歌。在诗中他这样称谓雷锋:“你——雷锋/我亲爱的/同志啊/我亲爱的/弟兄……/你的名字/竟这样地/神奇/胜过那神话中的/无数英雄……”他称雷锋为同志和弟兄,也称赞雷锋“胜过那神话中的/无数英雄”。这种英雄主义情怀也在鼓舞着作者,使作者对人生和未来产生了诸多深度思考。他在诗中写道:“什么是/有始有终的/英雄的晚年啊/什么是/无愧无悔的/新人的一生?”整首诗,作者一再这么追问,如在诗的开头所写:“假如现在啊/我还不曾/不曾在人世上出生/假如让我啊/再一次开始/开始我生命的航程——/在这广大的世界上啊/ 哪里是我/最迷恋的地方/哪条道路啊/能引我走上/最壮丽的人生?”
可见,英雄的人生引起了作者对人应该怎样活着、什么是真正的幸福、什么是青春的生命等等的思考。在这里,诗人与诗歌是合一的,诗人感情完全融入了主人公的生命追求之中。正如波兰诗人密茨凯维奇在谈到拜伦对东欧诗人的启迪时所说:“他是第一个向我们表明,人不仅要写,还要像自己写的那样去生活。”诗中,作者一直在向内心寻找力量,解答生命的意义,目的就是要追求“像自己写的那样去生活”之路,做一名像英雄那样的人。
周良沛先生在该书代序中总结得十分到位:“从某种角度讲,作者就是这首长诗的主人公,是诗人对自身理想的歌唱。”这首彰显了时代心声,实则也是张扬着个体心灵的长诗,在当年是独一无二的作品,其影响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大约也不妨说是后无来者的。可以说,作者已经用诗歌、用无愧无悔的人生回答了“哪条道路啊/能引我走上/最壮丽的人生”的自问,并诠释了英雄人生的内涵。
长诗《“八·一”之歌》是一首赞颂英雄军队的长诗。在该诗中,作者写了伟人英雄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等,也写了刘胡兰、董存瑞、戎冠秀、雷锋这些寻常百姓中的英雄。另外,选集中还收入了其他一些有代表性的歌词,如《朱德歌》《贺龙》《志丹陵》等,这些作品也都洋溢着浓郁的英雄主义豪情,为这类题材创作增添了亮丽光彩。
贺敬之一直力倡用诗歌来弘扬英雄主义精神,不管当时或当下。他始终把英雄主义精神视为诗歌创作的一种重要精神价值,写英雄,颂英雄,呼唤英雄。他在一封致一家文学刊物的信中写道:“我和许多战友与诗友一样,向来认为:歌颂推动历史前进的英雄人物,表现英雄主义精神,是一切进步的、革命的文艺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内容。社会主义文艺尤其应当如此。在社会主义新时期,文艺要充分体现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不能离开英雄主义精神的。”1993年5月,他在一次诗歌颁奖会上发言时说:“文艺创作中的非英雄化,已经有些日子了;反崇高,时间也不短了……这倒不是因为他们真的主张非英雄化、反崇高。他们也是崇拜英雄,宣传崇高的。只不过我们心目中的崇高的英雄,不是他们心目中的崇高英雄罢了。”
贺敬之是从时代和民族的高度,从文学能够潜移默化影响人生的角度来看待作品中的英雄主义精神的,其意义非同一般。他的诗歌展示出来的英雄身上那种眼界与情怀、血性与担当、奋斗与牺牲的人格高度和情感力度,至今还在影响着读者。不仅如此,他还在作品里提醒人们,永远都不应忘记那些人民的英雄,这既是因为英雄精神能够激励我们继续前行,也是对英雄的纪念和尊敬。从精神层面上讲,这种文化价值上的坚守又何尝不是诗人的一种舍身奔赴的姿势和英雄担当的作为呢?从诗中看,作者也正是这样孜孜以求奋起直追的。
诗歌创作中,彰显个人化与英雄书写似乎渐行渐远。然而,现实是,英雄一直就在我们身边。针对这个显而易见的现实,贺敬之还有着更为深入的看法,他说:“谁是英雄这个问题,其实还是和对时代的认识有关。归结起来,我们还是要回答:现在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可以说,英雄一直像峭壁、松柏一样,与这片土地已融合在一起,英雄主义在这个时代必然是诗歌创作的永恒主题。
贺敬之是英雄主义题材诗歌在当今出版发表数量较多、影响较大的诗人,在英雄主义题材诗歌创作上独树一帜,这类诗歌也是他政治抒情诗的重要组成部分,呈现出以崇高为特征的美学风格。新时代需要传承英雄伟业和英雄精神,需要这种弘扬舍生取义的牺牲、见义勇为的担当、超越功利的奉献和忍辱负重的付出的英雄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