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军营观察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冬天里的30场相遇

——第77集团军打造红色教育基地集群工程新闻调查


■金 涛  本报特约记者 彭小明 雷兆强

在祖国这块广袤的热土上,一个个革命遗址,或诉说着前辈们的战斗故事,或镌刻着前辈们的奋斗足迹,灿若明珠,镶嵌山河。如果把一颗颗明珠串缀起来,就是一串光耀千秋的红色足迹。

“两路四地”——第77集团军给这串红色足迹挂牌命名。2019年冬,他们组织所属部队官兵陆续走进“红军长征征战路、进军西藏征战路,川陕革命根据地、开国元勋诞生地、革命先辈奋斗地、英雄模范成长地”,让历史照亮现实,让课堂和战场叠加……

入职4年后,西藏自治区昌都市革命纪念馆讲解员格绒拉姆,终于见到了自己的“亲人”。

60多年前,格绒拉姆奶奶的姨妈与进军西藏的十八军一名营长喜结良缘,书写了一段民族爱情佳话。

从小到大,奶奶总是告诉格绒拉姆,解放前藏区生活很艰难,多亏了“亲人”解放军来了,大家过上了好日子,“好好读书,长大以后要报答解放军的恩情”。

格绒拉姆始终记着奶奶的嘱托。长大以后,格绒拉姆来到珍藏着昔日十八军官兵修筑川藏线、建设新西藏许多历史文物的昌都市革命纪念馆工作。她很喜欢这份工作,因为“能给更多的人讲述十八军的故事”。

只可惜,她从未亲眼见过奶奶口中的“亲人”。

直到2019年11月22日,刚刚千里移防至雪域高原的第77集团军某旅官兵来到纪念馆参观。这支部队的前身就是当年的十八军!

直到这一刻,格绒拉姆与“亲人”——十八军的传人,相遇了。那一天,该旅官兵与昌都市革命纪念馆签订了一份《红色教育基地联建共育协议》,并共同举行了红色教育基地揭牌仪式。

一场相遇,签订一份协议,创建一个红色教育基地,这是第77集团军“两路四地”红色教育基地集群工程的一次落地生根。

传承红色基因,担当强军重任。该集团军深入挖掘部队驻地周边红色资源,先后与驻地周边30个革命纪念馆、伟人故居、战斗遗址共建红色教育基地。在持续两个月时间里,该集团军官兵的足迹东至长江中下游,西达雪域高原,北到河西走廊,南抵云贵高原,打造了规模浩大的红色革命教育“矩阵”。

格绒拉姆只知道这是自己入职以来最激动的一天,但并不知道,在2019年这个冬天,在近半个中国版图上,第77集团军30场意义非凡的“相遇”在同步上演。

当讲解员遇到讲解员

格绒拉姆声情并茂地讲着当年十八军进军西藏的故事,以至于她全然没有时间去仔细观察面前的这群年轻官兵。她更不会想到这群年轻官兵中,还有自己的一位“同行”。

作为第77集团军某旅旅史馆讲解员,上等兵施媛媛看着格绒拉姆,心里升腾起一种说不出的“小羡慕”。

“跟她比,我感觉自己的讲解就像是背台词……”研究生学历入伍的施媛媛,尽管凭借着过人的记忆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全旅讲解员大赛中脱颖而出,但面对格绒拉姆,她还是认输了。

参观的大部分时间里,施媛媛没有跟格绒拉姆交流,而是眉头紧锁地盯着她。参观结束时,她小心翼翼地走近格绒拉姆:“您好!我也是讲解员。”

请教的过程中,听着“同行”热情洋溢的讲述,施媛媛在脑海中反复咀嚼格绒拉姆的每一句话。

格绒拉姆能够在每一个历史阶段随口讲出好几段感人故事:某年爆发洪水,十八军一位战士为救藏民牺牲;川藏线修筑途中,当地藏民与修路的十八军官兵一起搬运石料……

这些随手拈来的感人故事,至今仍在当地藏族同胞中口口相传,土生土长的藏族姑娘格绒拉姆将之补充进了自己的讲解词中。

“在昌都,还有很多十八军的后人。”临走之时,格绒拉姆坦言自己所知道的也只是“冰山一角”。

返程的车上,听着周围战友们的热议,施媛媛陷入思考之中:格绒拉姆的讲述让纪念馆墙上的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文字,她用炙热的情感,加上丰富真实的故事,形成强大感染力,辐射着每一位参观者。

“这些,是我的欠缺……”施媛媛丢掉了自我满足。她认为,在信息爆炸的今天,直接讲道理、讲观点的“灌输式”教育,很难引起战友们的共鸣,应该从格绒拉姆那里得到借鉴。

几天后,格绒拉姆应邀来到该旅,为官兵讲述十八军的故事。施媛媛欣然将讲台交给了她。随着两人的逐渐熟悉,施媛媛在格绒拉姆的引导下,利用外出时间,走访众多历史故事的当事人、遗址。回到旅里后,她再一一整理补充进自己的宣讲稿里。

又是一个周末,施媛媛再次外出。这次她的目的地,是藏民大叔班库家。听说,那里珍藏着一张十八军官兵与当时年仅12岁班库的合影照片。

这条线索,是该旅藏族指导员列扬告诉施媛媛的,也是她自己仔细询问全旅三分之二的藏族官兵“淘”来的。

施媛媛说,这一切,就是为了自己能成为格绒拉姆那样的讲解员,把历史讲活、讲亲切。

偏僻的纪念馆“火了”

和部队官兵相遇之前,格绒拉姆足足等待了4年之久。

4年前,大学毕业后,格绒拉姆怀着满腔热情来到纪念馆参加工作。

正式上班的前一天夜里,她甚至紧张到失眠,脑海中反复上演着自己为络绎不绝的参观者讲解的“剧情”。

可一上班,她发现,“剧情完全没按套路走”。

和昌都市这个旅游胜地的大多数景点相比,革命纪念馆太偏僻了,偏僻得几乎“门可罗雀”。4年时间里,格绒拉姆大多数时讲解工作都是轻松的。为数不多的参观者,也大都是来此集体参观学习的当地党政机关人员。

格绒拉姆熟悉纪念馆里每一张照片、每一段文字。作为讲解员,她已经足够优秀,但依然无法适应纪念馆日复一日的安静。

最后,她索性拿出手机学起了英语。“大把的时间总不能这样白白浪费了!”她想趁机提升一下学历。

2019年10月,就在格绒拉姆开始学习英语的同一时间,一份《关于建设集团军部队“两路四地”红色教育基地的通知》从第77集团军机关发送到了各旅机关。

很快,该集团军某旅宣传科干事许良钰前往驻地周边采集红色教育基地信息。

“好啊!我去给馆长汇报一下!”许良钰刚表达出军地双方共建红色教育基地的意见,格绒拉姆就兴奋得直拍手。

除了能够亲自为十八军传人讲述革命先辈的故事外,格绒拉姆心里高兴的是,解放军官兵的到来会成为一面旗帜,引导更多的游客、学生前来参观,十八军的故事也会被更多人们知晓。

同样的情况,在其他红色教育基地也屡见不鲜。

“这本来就是人民军队留下的光辉足迹,解放军能经常来,就是最好的红色教育示范。”看着前来参观的部队官兵,四渡赤水纪念馆讲解员徐小雅这样感慨道。

后来,格绒拉姆发现,前来参观的官兵越来越多。该旅新兵入伍、积极分子入党、干部晋职晋衔等每一个“荣耀时刻”,都选择在纪念馆举行仪式。同时,该旅在军地双拥共建中,旗帜鲜明地树起“十八军传人”良好形象,大力宣传十八军进军西藏的光辉历史,吸引更多的目光关注。

慢慢地,那个偏僻的纪念馆“火”了。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学生、游客纷至沓来,甚至成为著名的“网红”打卡地。

格绒拉姆告诉记者,夏天里有一群年轻人在骑行川藏线途中,专程来到纪念馆,仔细了解这段历史。

荣誉加身的尖兵选择了“沉淀”

庄严肃穆的展厅里,上士魏红强正认真地看着一张图片和一段文字。

黑白照片上,一位女子英姿飒爽、风华正茂。照片下的配文是这样解说的:“面对老虎凳、辣椒水、电刑等几十种酷刑,她始终坚贞不屈。”

这名牺牲时年仅31岁的女子,就是著名的“白马政委”赵一曼。

“很震撼!如果换作是我,真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坚持下去……”魏红强一边看,一边反复问自己。

2019年11月8日,该集团军某旅官兵来到四川省宜宾市赵一曼烈士纪念馆,组织主题党日活动。

修理二连上士魏红强是前来参观的官兵代表之一。那一天,他的军装上别着被他视为珍宝的党徽、三等功奖章和国庆70周年阅兵纪念章。

这些,都是“汽修尖兵”魏红强荣耀的底气。可参观结束后,他陷入了沉思。

“当兵就要当个好兵!”9年前,魏红强带着父亲的嘱托来到军营。9年来,一切都“顺风顺水”——凭着过硬的军事素质和出色的工作表现,魏红强很快担任了连队技术骨干,还当上了班长,入了党。

直到来赵一曼纪念馆参观,魏红强这才明白:“当一名好党员、好战士没那么容易!”

咀嚼赵一曼烈士事迹,魏红强在心里对自己说:“我没有经过那么严酷的考验,过去对我来说太容易了,我的军旅生涯远远没到‘荣耀时刻’!”

“一切过往,皆为序章。”参观结束后,魏红强经过内心“沉淀”,小心翼翼地把所有荣誉藏进行李箱。他说,自己离一个“优秀的党员、军人”还有差距,会更加扎实地去工作、去训练,努力地完善自我。

在“两路四地”红色教育基地集群工程建设过程中,有许多官兵像魏红强一样,看到了差距和不足,选择“沉淀”,去迎接更加艰巨的挑战。

伴着寒风,该集团军部队的特级飞行员、二等功获得者、各类比武冠军们,纷纷走进红色革命教育基地。他们在烈火焚身的邱少云雕像面前,在阴暗恐怖的渣滓洞里,在积雪终年不化的夹金山,重新审视过去的自我,重新看待昔日的荣誉,重新掂量肩头的使命,把过往当作序章,重新启航。

两任教导员的“生死对话”

随着“两路四地”红色教育基地集群工程的推进,该集团军官兵先后步入红军长征纪念馆、邓小平纪念馆、黄继光纪念馆、拉萨市革命烈士陵园。置身于更多的历史时空,官兵们对现实有了更多的感悟。

当29个红色教育基地填补了遥远历史的多处空白,第30个红色教育基地却把官兵们的目光拉回到了身边。

深冬时节,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寒气逼人。由教导员王晶带队的某旅独立步兵营官兵,静静地走进了大山深处一座烈士陵园。

“班长,我带兵当班长多年,终于明白你当年有多难了。”蹲在墓碑前,四级军士长吴镜一边说,一边在墓碑前摆上香烟和白酒。

墓碑前,是入伍13年的老班长吴镜。长眠于此的,是吴镜的老班长。

2010年12月5日,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道孚县发生特大森林火灾 。驻守在当地的该营官兵第一时间赶往现场参与救火。救火过程持续了整整一天,参与救火的15名官兵不幸被熊熊烈火吞噬。

吴镜的班长,就是牺牲的15名烈士之一。

“牺牲时,他也是教导员……”教导员王晶也独自一人盯着一块墓碑自言自语。当年在救火中,当时的营教导员李列光荣牺牲。

王晶是去年才上任的,上任的第一天,他就来到烈士陵园“看望”老教导员。这是自李列牺牲后,每一任教导员履新时的传统。

王晶从挎包里拿出一本发黄的书,那是一本旧版的政工书刊,上面还留着李列做了一半的笔记。“每次看这本书,都觉得像是跟他面对面说话。”

前不久,旅里根据集团军通知要求,继续搜集红色教育基地信息,王晶主动向旅政治工作部申请将烈士陵园纳入规划。

“我们在这里,会受到强大的冲击力!”王晶说,李列等15个熟悉的名字,在官兵脑海中不仅是烈士、更是战友,他们曾活生生地与全营官兵并肩作战。

在这里,官兵们去参观烈士陵园,面对的不仅仅是冰冷的墓碑。

事实上,最终批准王晶申请的该集团军政治工作部领导,还有更深层次的想法:在厚重的红色历史遗址中,加上这座年代并不很久的烈士陵园,历史便不再遥远。这正说明从枪林弹雨中走来,革命军人的红色基因始终传承至今,并以崭新的形式永远激励着后人。

“在30座红色教育基地中,那15位战友有资格和伟人、革命先辈同框吗?答案是肯定的,他们当之无愧!”该集团军领导这样说。

红色教育基地揭牌仪式举行过后,教导员王晶站在全营官兵面前,大声为15名烈士点名。在他的背后,是当地政府为15名烈士修建的大型浮雕。

“烈士们在看着我们……”面对那座浮雕,王晶凝视了一会儿,然后向全营官兵发出了铿锵有力的呼喊!

(采访中得到许良钰、高彦宇、伍星吉、欧阳瑞等帮助,在此致谢)

图片从上至下依次为:

图一:十八军传人在昌都解放纪念碑前,缅怀先辈事迹,砥砺初心使命。

图二:该集团军组织优秀官兵代表,在邓小平故里举行红色教育基地揭牌仪式,追寻伟人足迹。

图三:官兵来到赵一曼纪念馆,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党日活动,追忆烈士革命精神。

图四:赤水河畔,在红军四渡赤水纪念馆聆听讲解。

郭  朋、赵云桥、赵清松、闫骏花摄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