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时事纵横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以绿色发展守护“黄金水道”

——长江经济带驶入高质量发展新航道


■本报记者 张 蕾

在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上港集装箱码头,装有当地外贸出口企业生产办公家具的集装箱正在吊装上船,通过河海联运,运往上海港,销往“一带一路”欧洲国家。新华社记者 徐 昱摄

写在前面

2016年1月5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在重庆召开。习主席强调,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支撑。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考虑,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使绿水青山产生巨大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使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

4年过去,长江经济带驶入高质量发展新航道。国家发改委发布数据显示,2019年前三季度,沿江11省市地区生产总值达31.46万亿元,经济总量占全国44.5%。这些数据充分说明,抓长江大保护不仅不会影响经济发展,反而能够促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越走越宽。

鱼回到水里,长江就活了

56岁的江西省鄱阳县白沙洲乡车门村渔民范秋旺捕了半辈子鱼,如今却回到岸上,每天到村外的鄱阳湖湿地公园上班。今年初开始,鄱阳湖像他一样世代捕鱼为生的人,都陆续“上岸”。

长江是世界上水生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河流之一。近年来,长江流域生物完整性指数到了最差的“无鱼”等级,一些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急剧下降,栖息地和生物群落遭到破坏。

从2020年1月1日起,长江流域的332个自然保护区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全面禁止生产性捕捞。

这不禁让人想起电影《长江图》中的一幕:老船工祥叔发现船上偷运一条珍稀大鱼,他私自将鱼放生,留下一张字条离开,字条上写着“有了这条鱼,江就活了”。

大河文明,因水而兴,也因水患而苦。有观点认为,70年来,长江的环境保护经历了两个关键点:一是1998年的洪水,大家意识到长江上游生态保护的重要性,长江保护工程由此开始;二是随着三峡工程的建成,长江中下游防洪体系基本形成,长江流域近年来再未发生大型洪灾。

40年来,在长江的滋养下,流域内经济高速发展。同时,由于能源化工原材料运输污染、工业污水肆意排放、水产养殖捕捞过度,长江“病”了。

长江的保护已经刻不容缓,在生态文明发展大趋势下,在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背景下,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应运而生。这是第一个把生态文明、绿色发展作为首要原则的区域发展战略,长江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长江经济带覆盖上海、江苏等11省市,近年来沿江城镇污水垃圾处理、化工污染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船舶污染治理以及尾矿库污染治理等生态环境污染治理工程取得明显成效。2019年,长江经济带地级及以上城市污水收集管网长度比2018年增加近4000公里,沿江500多座尾矿库闭库;2019年沿江搬改关转化工企业958家。与此同时,彻底整改1361座非法码头,长江干线两岸造林绿化1318万亩,一条绿色生态廊道基本建成。

在强有力的措施下,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有了实实在在的改善。国家发改委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11月底,长江经济带优良水质比例达82.5%,优于全国平均水平6.1个百分点。

“病”在水中,“根”在岸上

长江经济带覆盖我国国土面积约20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21.4%,生活着超过全国40%的人口,产业门类齐全,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巨大。

长江之“病”,症在水中,病根则来自于岸上。不搞大开发,不是不开发,而是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走绿色发展之路。

曾经的八百里洞庭,浩浩汤汤横无际涯,被称为“长江之肾”。多年来却因非法捕捞、侵占湖泊湿地、工农业污染等,造成水面大幅缩小,生态功能退化。

沿湖各市在治理环境的同时,纷纷寻求产业转型。坐落在洞庭湖畔的湖南省沅江市是中国最大的芦苇高产区,造纸业一度成为当地支柱产业,却也带来了严重的污染。为此,当地转而重点打造“沅江芦笋”品牌,规模化发展芦笋种植,扶持绿色食品加工业,实现从芦苇到芦笋的转变。

发展绿色农业的同时,工业也在转型升级。长江沿岸汇集了中国钢铁、石化、汽车等现代工业的“半壁江山”,转型升级任务艰巨。

钢铁产业常与黑烟囱联系在一起,然而位于江西九江的九钢,却通过改进环保技术,实施生态修复,建起“生态森林旅游式工厂”。他们用处理后的合格废水养起了金鱼,若干个景点串联成景观绿色廊道,开辟了一条“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旅游路线。

减少旧动能,发掘新动能。加减之间,发展理念悄然转变。

近年来,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的新兴产业正在孕育、壮大。在贵州,数字经济已成为推动当地经济增长的一大亮点;在四川,信息技术、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蓬勃兴起;在湖南,长沙“麓谷”、株洲“动力谷”、湘潭“智造谷”各具特色,竞争力越来越强。

共饮长江水,共谋大发展

2019年12月,长江保护法(草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中国法学会环境资源法研究会会长吕忠梅介绍,这部法律将为“共抓大保护”解决谁来“共”、“共”什么、如何“共”的问题,核心是以法律的形式确立各部门、各地方的长江流域管理权的配置原则和运行机制。

常说九龙治水,6300多公里的长江奔腾入海,流经之地水网密布,涉及行政区域多,职能部门多,利益矛盾点多,不仅仅是“九龙”这么简单。

以沟通太湖和黄浦江的太浦河为例。太浦河在江苏吴江段有40公里,浙江嘉善段1.5公里,上海青浦段15.5公里。吴江把太浦河定位为泄洪通道,设置工业区;嘉善和青浦却定位为饮用水水源,沿岸几乎没有工厂。“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定位不同让太浦河治理陷入困境。

为此,2017年,沪苏浙皖4省市建立“联合河长制”,推动长三角界河共治。从此,上下游协调一致同进退,吴江腾退太浦河周边污染企业,嘉善先后拆除40多个码头堆场,太浦河全流域恢复勃勃生机。

“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上中下游共饮长江水,一损俱损,一荣俱荣。正如长江生态是一个整体的系统,长江生态的保护也是一项系统工程。现在长江沿线在“共”上做文章,加强协同,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共治一江水,加强区域合作,共谋大发展。

上游,赤水河发源于云南,流经贵州,在四川境内汇入长江,是国内唯一一条未被开发的长江支流。2018年,3省签署协议,共同出资2亿元设立赤水河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基金,为守护一江清水建立了保障机制。

中游,赣湘鄂3省签署宣言,合力抓好湖泊湿地管理保护、生态修复和科学利用。

下游,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组建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在交通、能源、环保、信息化、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开展合作。

长江横贯东西,连接南北,是资金、人口、资源等多要素流动的大动脉。近年来,长江经济带正以黄金水道的畅通为依托,加快共同发展的步伐。

东中西部的发展差异,为产业转移合作提供了空间。以上海为核心,发展较快的长三角地区纷纷到长江中上游地区共建产业园区。上游的保护,为下游发展护航;下游的发展,带动上游一起进步。

2018年,连接重庆和浙江宁波的渝甬铁海联运班列开通,全程运行时间仅需57个小时,而此前沿水路运送货物到长三角至少要半个月以上。通过与中欧班列有机连接,渝甬班列成为向东连接出海口、向西直抵欧洲的一条新的国际物流大通道,搭建起东西双向开放平台。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