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军营观察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别了,“分先生”!


■本报记者 陈 利 特约记者 杨琪潇

参加集训前,第71集团军某旅教导员欧阳凯用了这样一句哲语表达了自己的心情:“人的恐惧来源于未知。”

这场集团军新任营党委正副书记集训,在欧阳凯看来至少有三处未知——

“作战对手”不明。山外有山,人外有人,不知将与兄弟单位的哪些“高手”同台竞技;

“作战环境”不明。集训场地、考核环境、组织人员均不熟悉,“地利人和”不占优;

“作战目标”不明。上级机关迟迟不下发备考题库,盲目准备只怕“竹篮打水一场空”。

这些未知,让欧阳凯惴惴不安。有时候,他甚至扳着手指头预测,自己能不能因工作冲突“逃过集训这一关”。

其实,对于欧阳凯来说,最大的“恐惧”,还是来自集训的最后一关——打分排名。

从排长到营教导员,欧阳凯参加过的集训少说也有十余次。新排长集训、预任参谋干事集训、分队指挥员集训……不论何种类型的集训,“以考促学,排名通报”的做法一直都在延续。

“都说‘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其实,那一纸分数又何尝不是压在我们参训人员心上的巨石。”谈起历次参训经历,欧阳凯坦言,考核前为了分数争分夺秒的背记、集训中反复进行的练习、集训后等待分数时的紧张和不安,常常让人整晚睡不着。

这次集训也不例外。由于旅队在近几次上级组织的比武考核中成绩不理想,作为此次参训的旅7名新任营党委正副书记带队“班长”,欧阳凯多次或当面、或电话收到旅领导提出的殷切期望:充分准备、提前筹划,争取考出好成绩、打个翻身仗!

为了“分先生”,欧阳凯可是备足了“弹药”。根据集团军最初下发的集训方案,他依照经验,牵头整理出涉及基层建设的法规条文,安排参训人员提前背记;根据集训计划列出研讨课题,分人头落实到参训个人,方便他们提前准备发言材料、预备“精品课”——“出发前,我们就做好了‘白天学、晚上练、夜里熬’的思想准备。”

没想到,幸福来得太突然。集训第一课,集团军领导的动员讲话让欧阳凯“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此次集训,重在研讨交流,旨在提高能力,不进行打分排名,不搞通报评比!

别了,“分先生”!欧阳凯的心一下子安定下来,集训学习也回到了应有的节奏:不用背记题库,每次课堂授课,他都能静下心来一边听一边思考,收获满满;不用担心对错,每次课后研讨,他都有上台机会,提出自己的困惑,分享经验方法;无需通宵熬夜迎考,有了充足的休息,课堂上再没有了“瞌睡虫”,大家的精神状态始终高昂……

集训尾声,考卷到手,大家不由地相视欣然一笑:满张试卷题目以紧贴基层抓建的主观题为主,要求见仁见智、有理有据即可。一个小时的考试时间很短,欧阳凯舍不得放下笔,他的脑中还有很多思考没有写完。

15天的集训结束了,带着满是记录和心得的笔记本,欧阳凯踏上了返程。同他一样,参训的新任营党委正副书记们也都满载而归。他们迫不及待地想把自己学到的“招法”带回单位,推动部队转型发展驶入快车道,战斗力建设再上新台阶。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