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深夜驾机闯“敌”后


■本报记者 陈 利 通讯员 向 旭

“201准备好,可以起飞!”2月7日晚,第71集团军某陆航旅一场夜间突防训练拉开战幕。

随着塔台下达起飞指令,多型直升机依次起飞。各机组在预定空域集结,编成梯队向目标地域展开突防。

飞在最前面担任攻击梯队长的是特级飞行员朱德勇。座舱内,他灵活操纵杆舵,依托头戴夜视仪,规避航线上的风车、高压线等障碍物,驾驶直升机闪转腾挪。

茫茫夜色中,直升机上的航行灯若隐若现。经过近一个小时的紧张飞行,梯队按计划飞临目标前沿。

300米,200米,100米……为了防侦察,数分钟内,飞行员们快速将直升机高度降低到100米以下,贴着河道、山谷展开超低空飞行,依托地形展开隐蔽突防。

“发现目标,准备导弹攻击!”飞抵目标上空后,朱德勇指挥梯队快速建立打击航线。瞄准、锁定、击发,机组成员密切配合,顺利完成对目标的模拟攻击。

此时,数公里外由另外3架直升机组成的运输梯队,正沿着攻击梯队开辟的空中走廊疾驰而来,准备展开机降训练。

夜间飞行,视线受到影响,飞行员需要借助舱内设备、仪表进行情况判断。有着2000多个飞行小时的机长唐春峰,密切关注着仪表盘上的姿态仪、高度表等10多个数据信息,不时修正直升机姿态。

“机降准备!”选择好一处适合场地,唐春峰果断通过电台向梯队下达指令。一系列紧张操纵后,直升机稳定悬停在一片平地上空。

记者了解到,野外场地起降常被飞行员称为“黑色3分钟”。由于高度低、速度慢,直升机野外起降时极容易遭受敌人的地面火力打击。

完成模拟机降后,运输梯队迅速拉升高度,在攻击直升机掩护下,消失在夜色中……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