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科技前沿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防空,能否防住误击?


■魏岳江

插图:胡三银

前不久,伊朗军方通过国家媒体发表声明,承认1月8日在德黑兰机场附近坠毁的乌克兰国际航空公司波音737-800型飞机,系因伊朗武装力量“人为错误”击落。据称,当飞机靠近“敏感的”军事区域时,被导弹系统操作员误认为是敌方巡航导弹,操作员本应向上级汇报,但似乎通信出现了问题,他有10秒钟时间决定是否发射导弹,最终他选择了“发射”。

我们大都知道,防空作战肯定离不开雷达,否则防空兵就无法发现目标。雷达是利用电磁波对目标进行照射并接收其回波,由此获得目标至电磁波发射点的距离、距离变化率、方位、高度等信息的。伊朗武装力量有关人员就是通过雷达显示器屏幕回波,对目标作出误判的。

提及雷达的诞生和发展,还得从一战时期说起。当时,英国和德国交战,英国急需一种能探测空中金属物体的技术,以便在反空袭作战中帮助搜寻德国飞机,雷达由此诞生。到了二战时期,出现了能够服务保障地对空打击、空对地搜索轰炸、空对空截击火控,并有敌我识别功能的雷达技术。二战后,雷达探测技术快速发展,具备了单脉冲角度跟踪、脉冲多普勒信号处理、合成孔径和脉冲压缩的高分辨率、结合敌我识别的组合系统、结合计算机的自动火控系统,以及地形回避和地形跟随、无源或有源的相位阵列、频率捷变、多目标探测与跟踪等功能。后来,雷达探测技术的外延又进一步拓展,不单一使用雷达一种探测器,还将红外光、紫外光、激光以及其他光学探测手段融入其中。

无论何种探测手段,都需要靠雷达发射电磁波对目标进行照射并接收其回波。这些回波多种多样,不同空中目标具有不同特点。无论是白天、黑夜,雷达均能探测远距离目标,且不受雾、云和雨的影响,具有全天候、全天时特点,并有一定的穿透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军用飞机通常采用一些隐身设计,从而使雷达反射面减少,在雷达回波显示器上是速度较快的小亮点。而民用飞机无隐身设计,一般情况下有固定航线、高度和飞行速度,在雷达回波显示器上是速度均匀的稳定亮点,且机载雷达会自动回应己方的防空雷达。

但要指出的是,这种机载雷达对于其他国家的雷达无法自动回应,一般由塔台引导员向飞机喊话。当年在以色列对伊拉克采取的巴比伦行动中,已显示这种方法并不完全可靠:以色列12架战斗机通过变换编队队形,2架在超低空位置,其余在高空排出人字形,这样在雷达上显示的就是一架大型客机的亮点,这时地面雷达使用人员向飞机喊话,经过训练的飞行员伪装回应,随即蒙骗过关。巴比伦行动任务就是这样完成的。

为了解决雷达敌我识别的难题,科学家随后发明了一种叫“马克”的雷达询问-应答系统,包括一台询问机和一台应答机。这种系统可模仿“口令”,一方发出询问信号,被询问方如果是己方和友方,应答机就会自动按密码发出回答,询问方再接收。“马克”解决了视距外甚至更远距离的敌我识别问题。

伴随着科技的进步,接着又出现了用电子技术产生“电子口令”来实现远距离敌我识别的先进方法。从概率上说,误击是个小概率事件,但无法确保完全避免。因随时可能存在不确定因素,即便在高技术条件下作战,也是这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