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光微亮,旷野之上,一缕炊烟从一间小房子内升腾而起。
桑德克哨所正经历着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那缕白色炊烟刚刚接触到冷空气便消散不见。而留在屋内的水汽正氤氲在厨房里,显出一份冬日的温馨。
水汽中,张正美和儿媳正张罗着做早饭。隔壁屋里,马军武打开电视调到新闻频道:“截至目前,全国共报告确诊病例……”
“老马,待会记得把口罩戴着!”张正美大声地说。
“知道了。”马军武喝了口热水,应了一声。
大年初十,位于祖国西北角上的桑德克哨所,在马军武和张正美夫妇的对话里又开始了平常的一天。
吃过早饭,马军武穿好棉衣、戴好护具,和往常一样去巡边。不同的是,这次他必须戴口罩才能出门。当下,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即使生活在遥远的边疆,他俩依旧不能马虎。
同样,他俩不能马虎的还有巡边这件事。即使在特殊的抗疫时刻,许多网友在朋友圈里自嘲“躺在家里也是为国家做贡献”,马军武夫妇依然雷打不动地坚守在护边岗位上。
对他们夫妻俩来说,桑德克哨所承载着他们一生的坚守,而这份坚守也带给他们别样的幸福。
这是他俩在哨所一起度过的第28个漫长冬季
今天午饭,张正美依旧选择包饺子。
踩着雪,张正美从菜窖抱出了他们自己种的大白菜。不一会儿,厨房里便传来节奏感十足的剁馅儿声。马军武和张正美都是山东人,爱吃饺子。在张正美心里,饺子不仅是“一切皆可包”的食物,也是家庭和美的象征。
“两个人在一起过日子,沟通和包容很重要。”张正美一边和面,一边向记者讲述着她与马军武28年婚姻美满的“秘诀”。突然,张正美想起了啥,停下了手里的活儿,抬头看着记者说:“在这地方,吵架都找不着一个拉架的!”说完,她爽朗的笑声回荡在这间小房子里。
年轻时,马军武和张正美虽然同在185团场,相互却不认识。1991年,两人经介绍相亲,当时张正美的心里并未泛起涟漪。后来,张正美母亲生病了,马军武每次到张正美家,总是把自行车一撂,便挽起袖子给张正美家的小菜地除草掐秧。
“我看这小伙子不错!老实,踏实!”张正美父亲的一句话,算是给女儿吃了定心丸。没过多久,张正美和马军武在亲朋好友的祝福下结婚了。
虽然身处边疆,马军武和张正美却选择了当时最流行的结婚方式——旅行。几乎从没离开过团场的他们,“去了趟大城市乌鲁木齐”。那时,路途遥远,交通不便,从185团到乌鲁木齐要走上整整两天。能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让这对年轻夫妻兴奋不已。
客厅里,至今还摆放着一张两人在乌鲁木齐拍摄的婚纱照。照片已有些斑驳,但两人甜蜜的笑容依旧清晰。28年过去了,马军武和张正美再没拍过一张“像样的合影”,这张充满了年代感的婚纱照,也成了张正美在那趟旅行中最甜蜜的收获。
从乌鲁木齐回来,张正美正式成为了桑德克哨所的“女主人”,马军武结束了一个人的孤寂,两个人开始相依相伴的坚守。
又见界河冰封、大雪纷飞,这是他俩在哨所一起度过的第28个漫长冬季。冬季巡逻的艰难,常人是难以想象的,此刻,阳光明媚,外面一片洁白宛若童话世界,可真要在这万籁俱寂的雪野巡逻,却完全是另外一回事。
这天,夜幕降临,马军武和张正美穿好大衣,拿着手电一前一后走出了家门。
四周一片寂静,静得可以听见自己的呼吸和心跳。一上路,马军武习惯性地牵起张正美的手。生活在都市的人们浪漫地说,在雪落时一直走,走着走着就白了头。马军武夫妇经历了无数次这样“走到白头”,但对他们来说,这“浪漫”是因为肩头的护边责任。
有一次,马军武到外地开会。那天晚上,哨所的电话突然响了:有情况!需要到瞭望塔上观察。独自在家的张正美挂断电话,披上衣服、拿上手电,壮着胆子走进漆黑如墨的夜色里。手电一开,照在瞭望塔的阶梯上,张正美深吸一口气,拨通了马军武的电话。
那晚,马军武不知说了多少个“小心点”,直到后来电话里只剩下张正美攀爬塔架时“呼呼”的喘气声。两人谁都没有再说话,但这无言的陪伴却是张正美黑暗中最大的支撑。
张正美很少在马军武面前抱怨什么。可那一晚瞭望归来,张正美在日记里写下“军武开会不在,我真的害怕”,那是她为数不多的“示弱”。那次之后,凡是需要到外地开会的事,马军武能推则推,推不开的也必定速去速回。
马军武沉默少言,张正美快人快语。张正美以一种爽朗的语气讲述自己当年的害怕,马军武在一旁憨憨地笑着,满眼温柔地望着妻子。
网络上流行一句话: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眼前这对夫妇,用他们的前半生诠释着这句话在现实里的意义,也让我们看到了他们彼此相依的浪漫。
“我又给你拿回一枚奖章”
一年四季,循环往复。落叶流水见证了马军武和张正美从“小两口”变成了“老两口”。
春天,冰雪消融,河水暴涨。马军武和张正美一天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河堤上行走。多年护边的经验让马军武对河水的变化极其敏感,张正美总是默默跟在丈夫身后,观察丈夫的一言一行。这是一份难得的默契——张正美总会在马军武开口之前,将目光迎上去或者递给他一样工具。
夏天,对马军武夫妇来说是最难熬的。蚊虫肆虐,张正美每次出去巡逻不得不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而马军武则说自己被咬习惯了,巡逻一趟回来,脸上总会多几个包。
秋天,阿勒泰地区迎来一年中最美丽的季节。红色、黄色、绿色……丰富的色彩像是打翻了调色盘。这也是马军武和张正美最爱的季节。行走在风景里,身着迷彩的他们也宛如一道风景,远远看去,好似一张油画一般……
马军武不算是个浪漫的人,但每次出远门都会买点小礼物给张正美。2019年,马军武受邀参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国宴,把面前的水蜜桃带回了住处,拍给张正美看。
那一回,张正美身体不适需要手术,马军武又必须去参加一个表彰会。坐在会场里,马军武不住地看时间,时钟滴答滴答,一下下撞击着他的心。
会议结束,马军武拎着包就往回赶。赶到医院,张正美刚刚做完手术还处于半昏迷状态。马军武心疼地抓着张正美的手,轻轻叫着她的小名:“玉莲,玉莲……”
张正美在一声声呼唤中醒了,马军武的眉头也舒展开来。这时,马军武说了一句把周围人都逗乐的话:“你看,我又给你拿回一枚奖章。”
张正美抬眼看看挂在他胸前亮闪闪的奖章,轻声地回道:“哼,又把衣服戳了个小窟窿。”
初听这个故事,我们都开玩笑说马军武是个“钢铁直男”。但细细品味,这却是他们夫妻二人多年相处的情感默契,是现代年轻情侣追求的“三观相合”,是属于这对中国传统夫妻的浪漫与“小确幸”。
“等我再也挑不动界河水的时候……”
见到马军武和张正美之前,记者预想了种种开场白。可真走进他们的院子,坐在他们的家里,你会发现,在马军武和张正美身上,似乎有种天然的亲和力。他们朴实的笑容,会让人自然放松下来。
那年,有一位70多岁的上海老人在家人的搀扶下来到这里。老人仔细地打量着各处,走进展览馆的瞬间,老人失声痛哭。
张正美对这件事印象极为深刻。那一天,她没有劝阻,而是在一旁静静等待着。哭声渐止,老人望望穿着迷彩服的张正美,用颤抖的声音说:“难为你们了,这么多年还守在这里……”
张正美不知道老人的身上发生过怎样的故事,但有一点她明白,这位老人一定在这里度过了极其难忘的青春岁月。
张正美的心里还藏着一名年轻士兵的眼泪。
这里常被边防官兵作为交接哨的地点。如果接哨的没有来,刚刚完成任务的官兵就会到马军武家歇歇脚。每到这时,马军武和张正美都会把家里好吃的东西拿出来给这些“年轻的小娃娃”。临走时,张正美也一定要在每个人的口袋里再塞一个鸡蛋。
那一次,一队巡逻官兵在他们家中歇脚,一名湖北籍的小战士悄悄躲进了厨房。细心的张正美悄悄跟了过来,小声地问:“小伙子今年多大了?”
小战士一听到张正美的声音,急忙转身,边转身边用衣袖擦了擦眼睛:“报告张阿姨,我今年18了。”
张正美没有过多追问,只是看着眼前这个眼眶发红的战士,满是心疼。张正美走过去,拍拍小战士的肩:“有时间要多给妈妈打打电话。”
在马军武和张正美的哨所里,收藏着许许多多的戍边故事。最让他们感到珍贵的,便是小战士这晶莹的泪。他们觉得,这是最真实的情感表达。
2019年,马军武和张正美都过了知天命的年纪。这一年,在他们家中也发生了一个变化——添丁,马军武和张正美当了爷爷奶奶。
瞅着桌上小孙子的照片,马军武满脸笑容。因为护边工作,他无法常到北屯市的儿子家去看望小孙子。儿子和儿媳要上班,张正美便暂时住在儿子家,帮忙照看孩子。于是,每天和张正美接通微信视频看看小孙子,成了马军武最大的乐趣。而在这之前,他几乎不用微信。如今巡边归来,看看视频里小孙子可爱的模样,马军武觉得“天伦之乐大概就是这个味道”。
今年春节,马军武的儿子带着妻儿一起来哨所团聚。这是马军武这个“大家”的第一次团聚,更是第一次春节团聚。
以往,马军武和张正美总是赶在大年三十下午回到团部的父母家,匆匆吃口年夜饭,马军武就骑上摩托车回到哨所。要是遇上糟糕的天气,马军武就会提早一天把张正美送回去,独自留在哨所守着。
没有人真的喜欢孤独。只是,当肩上扛着如山的责任,当心里装着非凡的使命,他们就注定要与孤独作伴。
2018年,马军武家的旁边,盖起了一栋二层小楼。小楼落成,上级增派了民兵轮流住在这里,加入马军武和张正美的巡边队伍。即便如此,除了外出开会,马军武依旧没有离开过这里。
这里,有太多牵挂。
这些年,马军武和张正美去过最远的地方除了北京,就是江西新余,那是为了给儿子张罗婚事。短短3天,与亲家敲定完婚期,马军武夫妇便又匆匆赶回哨所,“那里离不开人的”。
“打算守到啥时候?”采访即将结束,记者问。
“退休吧!”张正美先回答。
坐在一旁的马军武没吭声。沉默了几秒钟,他抬头望向窗外的夜色,转过头来笑着说:“等我再也挑不动界河水的时候……”
“我家住在路尽头,界碑就在房后头,界河边上种庄稼,边境线上牧牛羊。”这是记者来到185团第一天就听到的顺口溜。两天过去,记者终于明白了这段顺口溜里藏着金子般的精神——历尽艰辛而沉默不语,以最坚持的姿态守护着祖国最西北的一角。
匆匆逝去的日子不是流水,而是血脉;巡边护边的工作不是职业,而是生命。这是马军武和张正美的写照,亦是所有兵团戍边人的写照。
版式设计:梁 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