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一线,有不少“孔雀蓝”的身影,他们牢牢守在“疫”线阵地。在中部战区总医院及其所支援的武汉市肺科医院、第七医院,文职人员群体面对疫情,毫不犹豫站到危险的最前沿,把军队医护工作者的使命担当扛在肩上,用顽强的意志和精湛的医术救治患者,牢牢守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和健康。
为人民群众把危险挡在身后
1月22日上午,已经整理好行装准备回孝感老家陪家人一起过年的中部战区总医院文职医师程虎接到紧急通知,抽调他到医院发热门诊负责发热病人的诊疗。“因为一直在关注着疫情的发展,所以接到任务时,心里还是比较平静,甚至有一点小激动。因为作为医生,又是党员,在这个时候就应该到一线,到病人最需要的地方”。面对即将奔赴的危险岗位,程虎意志坚定。
去年2月,程虎在部队转改为文职人员后来到中部战区总医院担任轮转医师,并作为文职人员方队成员参加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任务,载誉归来又马上投入到世界军运会医疗保障任务中,已经很长时间没有回家。这次,他本想利用春节假期好好陪陪家人。
他的妻子是孝感市中心医院的一名护士,这次也抽调到一线参加疫情防控任务,家里只剩下老人和1岁的孩子。疫情面前,夫妇俩做出了同样的选择:挺身而出。
医院神经外科文职人员苏晓娟,执行支援武汉市肺科医院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任务以来,连续十几天奋战在战“疫”一线,每天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精心护理重症患者,一直没有回过家。她坦言:“不是没想过危险,但作为一名党员、一名文职护士,为人民群众把危险挡在身后已经是一种自然反应。”
疫情爆发时,医院普通外科病区护士长吴丽媛正在参加郑州联勤保障中心第一届党代表大会,在返回武汉的高铁上,她写好了请战书,请求到抗疫一线。
当时,第一批医疗队已进驻武汉市肺科医院。当第二批医疗队开始报名时,她便再次递交请战书,申请参加支援武汉市第七医院的救治工作。1月26日,吴丽媛被正式确定为第二批医疗队队员,当天下午她迅速收拾好行李,随队伍一起出发。知道任务危险,她没有将这个事情告诉家里,而是和家里隐瞒了实情,“最近工作比较忙,可能不能每天都回家了。”
“身为军营里的‘孔雀蓝’,就是要像战士一样,随时准备冲锋,到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采访中,这是该医院文职人员说得最多的话。
不畏怯,不退缩,勇敢面对,精心救治
在中部战区总医院汉口院区发热病区,文职护士黄欢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在完成夜班轮换后,没有着急脱去防护服。此时,她内衣已经湿透,直到陪接班护士走完每一间病房,查完每一名患者,她才放心地走出病区,换下防护服,赶忙奔向卫生间。在此之前,她已经连续工作了7个多小时。
自1月7日发热病区开始收治患者后,黄欢就再没能回家看看。随着疫情越发严重,大量发热患者陆续入院,更让她无暇顾及家里。在等待疑似病例确诊的日子里,患者的焦躁、不安每天笼罩在病房里,给医护人员带来巨大压力。黄欢清晰地记得,当她给一位疑似患者发完药后,患者拉着她撕心裂肺地追问:“我能治好吗?我还想看着孩子出生、长大……”同样身为人母的黄欢深有感触,眼泪夺眶而出。
在武汉市第七医院,7名医疗队医生要负责48个床位患者的救治,对于刚刚毕业两年的于多来说,这是个不小的挑战,但是他没有畏怯,更没有退缩,而是选择勇敢面对,精心救治。每天查房,他都会多问问患者,有没有感觉不舒服的地方。刚刚进驻时,有一名患者要靠无创呼吸机呼吸,没过几天病情又恶化了。他十分关注这名患者,每次查房,都会在病床边多停留一会儿,陪患者聊天,为他疏导心理压力。
除夕夜,值守在武汉市第七医院的于多在日志里写下这样一段话:“你问我怕不怕,我说怕。但是因为肩负军队文职人员的责任和医者的使命,就算害怕,我也要战斗下去。我虽然从现役转为文职,但是军人本色不能丢,军人血性不能丢。”
2月2日晚,记者在中部战区总医院发热门诊见到感染内科护师吴娟时,她满脸疲惫,但仍然咬牙坚持着。从维持病人的就诊秩序,到一个个病情数据的记录,无不细致入微。
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中部战区总医院组织感染内科、呼吸内科、急诊科等科室的骨干力量,成立医院发热门诊。在护理岗位上工作了22年的吴娟,主动向科室领导申请到疫情防控第一线工作。
发热门诊是新建科室,医生、护士、药房和挂号人员都是从各科室临时抽调的,吴娟每天早上7点来到科室,为大家准备好帽子、手套、护目镜、防护服等防护用品。看到有同事防护服穿着不到位,她都及时提醒帮忙,一个细节一个细节检查,确认无误后才允许进入工作区。
除了监督工作人员做好自身防护,吴娟还要负责维持就诊患者秩序,接触各种各样的病人,引导他们合理就诊,感染风险很大。发热门诊大厅里每天有很多站着、坐着、躺着的病人,“有询问病情的,有焦急不安的,有痛苦无助的,我都要一一面对。”吴娟介绍说,她平均每天要接触500多名患者及陪同家属。候诊过程中,有些患者或家属会出现情绪波动,但她非常理解,努力通过耐心解释,让患者和家属平静下来。
胸中有大爱,肩上有担当
“救援过程中不要用戴手套的手接触面部,离开前用消毒液浸泡戴手套的手后,方可脱防护服……”2月1日,在发热病房,该院疾病预防控制科技师、文职人员董玉梅耐心地指导医护人员进行个人防护和洗消训练。
自2006年成为文职人员后,董玉梅多次参加突发传染病的防控任务,指导科室开展卫生防疫工作。为了给危重伤病员提供详细真实的病原学诊断,她经常对临床重症病人进行床边采样和接种,提高了标本检出率。
由于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任务重,董玉梅还担负另一个重要使命——发热病房环境把关。她带领科室技师对新改造的内科楼空气质量和物体表面进行监测。那天,细心的她发现有一间病房的空气质量不合格。虽已是深夜,但她马上联系工程人员,一起爬上狭小的设备层查找原因,最终查明是过滤器堵塞的缘故。为了不影响第二天的病人收治,她又在更换过滤网后连夜进行采样记录。
在疫情蔓延、患者递增的关键时刻,拎着CT片奔走在院内与地方、机关与科室之间处理事务的汉口院区文职人员金程吸引了大家的注意。连日的加班加点,金程出现了肺炎症状,但经检查确认不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又迫不及待重返岗位。他说:“人员抽组、数据上报、保障协调……每一个环节都牵动前线救治,迟一步危险就多一分。”
医院放射科主治医师艾国平和爱人、医院神经外科护师苏小娟双双奋战在抗疫一线,他们5岁的女儿希希非常乖巧懂事,虽然还不能完全理解爸爸妈妈的工作和责任,但孩子没有哭闹,只是经常晚上想尽办法不睡觉,原来是想等爸爸妈妈回来陪她。
有一天,深夜门响,希希知道是爸爸回来了,她一下子跳下床,兴奋地冲到门口,想要爸爸抱抱。可是为了避免感染风险,艾国平不得不后退着,把孩子挡在了一米外,女儿“哇”地哭了,抽泣着说:“爸爸,我好想你啊,好多天没看见你和妈妈了,你们不爱我了吗?你抱抱我吧!”艾国平眼泪一下子就下来了,他只能快速把自己隔离进了小屋。隔着屋门,他用手机和女儿、妻子开启了家庭视频,一家人在手机里一会儿笑、一会儿哭,聊了很多。最后,女儿懂事地说:“爸爸、妈妈,你们真棒,你们都是大英雄,大英雄们救完人,就赶紧回来抱抱我啊。”
他们是儿女,是父母,是丈夫,是妻子,但是在疫情防控的前线,他们只有一个名字,叫战士。防护面罩后面辨不清他们的面容,但透过坚毅的目光,记者看到的是一份份责任与担当,更能看到战胜疫情无比坚定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