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时节,有关方面组织开展的2019“针心针意”公益活动上,领取爱心毛线为孩子们编织围巾帽子的人群中,有一位大家熟悉的身影,她就是全国拥军模范“兵妈妈”齐亚珍。
2020年是“兵妈妈”齐亚珍从事公益事业的第25年。25年来她足迹遍布祖国大地:边疆哨卡,她的身影出现在拥军行列里;贫困乡村,她的步伐迈进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而今,她又为留守儿童“编织”梦幻和未来。
拥军与扶幼,有着怎样的关联?齐亚珍的回答亲切而自然:子弟兵保卫国家,而孩子则是国家的未来。
家国情怀,在“兵妈妈”心中重千钧、不偏移。
前不久,陆军第二届“四有”新时代革命军人十大标兵先进事迹发布。西部战区陆军第76集团军某旅玉树独立骑兵连连长尼都塔生,引起了更多人关注。他的祖父彭措旺扎是第一个以“百户”出身入党的共产党员,父亲东坝阿宝在玉树抗震救灾期间,连续奋战6天6夜,晕倒在救灾一线,被评为“全省抗震救灾模范”“优秀领导干部”。
传承红色家风的尼都塔生带领连队“马背上的宣讲队”,走村入户热忱传播党的创新理论,资助失学姐弟,救助孤寡老人,带头移风易俗,竭力维护民族团结,倾情弘扬时代新风。一家三代诠释了一个颠扑不破的道理: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
家国情怀,在三代人心中重千钧、不偏移。
2020年1月10日,“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从1958至1986年,他没有回过一次老家海丰探望双亲。直到2013年,他的事迹逐渐“曝光”,亲友们才得知原委。
1988年南海深潜试验,黄旭华顺道探视老母,95岁的母亲与儿子对视却无语凝噎。近30年后再相见,62岁的黄旭华,也已两鬓斑白。
家国情怀,在母子俩心中重千钧、不偏移。
什么是国家?如果不用那些抽象概括,则会变得鲜活和生动起来:有时候,她是一张脸;有时候,她是一副腰板;有时候,她就是一口气。
“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国之大者,万千气象。”这张脸,关乎未来,不容任何污损;这副腰板,关乎生存,不容任何轻慢;这口气,关乎尊严,不容任何逼迫吞咽。
爱这个国家,是天经地义的大事;爱这个国家,是薪火相传的责任。
就像“兵妈妈”齐亚珍那样,牺牲奉献,无怨无悔。
就像尼都塔生一家三代人那样,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
就像“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那样,用隐姓埋名的牺牲和惊天动地的创造,让整个世界对当代中国刮目相看。